安史之亂後—代宗時代

安史之亂持續了七年多,這場長期的叛亂大概可以分爲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755年12月到756年6月,叛軍初期,佔領洛陽,在潼關遇阻。

第二階段,756年7月到757年11月,叛軍佔據優勢,地域控制鼎盛時期。

第三階段,757年11月到759年4月,政府收復京都。

第四階段,759年4月到762年10月,叛軍領袖更迭,史思明率領叛軍重新崛起。

第五階段,762年10月到763年1月,政府取得勝利。

安史之亂髮生後,政府爲了動員抗擊,從北部和西北邊境召回部隊,招募人力資源,授予地方官員額外的兵權。其中的節度使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爲了更好協調兵力財力,節度使因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而在抵抗叛亂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地方將領日益坐大。

肅宗和代宗爲了儘快平息叛亂,建立中央的顏面,積極鼓勵叛軍投降,叛亂的責任完全歸結到了安、史兩個家族,其他叛亂者被批准在原轄區任職。

當政者覺得一旦和平得以確定,就能夠進一步剷除叛亂將領,在唐朝創立中,李淵就是大肆賞官吸收隋末叛亂者,而這些叛亂者也被唐朝慢慢控制,唐朝因而很快擁有天下。但是這時已經不同於唐初。河北地區落入代宗任命的前叛亂將領手中,在其後證明不可逆轉。

叛亂結束後建立了34個地方藩鎮,以後幾十年繼續增加,維持在45-50之間。

中央也清楚藩鎮到來的軍事威脅,但是此時的中央財政廢馳,稅收人口僅爲安史之亂前的三分之一,而且中央也缺乏可以依賴的強有力軍事力量。當時更加危險的敵人是西部的吐蕃,安史之亂時,吐蕃趁機佔據甘肅、寧夏,西京長安西面喪失了重要的屏障。

在代宗的大部分年代,中央政府無力採取重大的主動行動,對地方行政一直遵行放任政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