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植物染料》教學診斷

昨天開啓本學期第一次保教管理人員浸入式半日跟崗實踐,走進大一班。除了指導早操、早餐、盥洗等環節外,重點查看了大班正在進行的《民族一家親》主題下的科學活動《植物染料》。就本次活動進行教學診斷實錄如下:

一、現象掃描

活動準備階段,主班老師帶領孩子們靠教室後方擺放6張桌子,隨後組織幼兒在教室前半部分分三排圍坐,中間留有通道。配班老師在教室一角正在把紫甘藍、胡蘿蔔、洋蔥、菠菜處理成小塊兒備用。

此時,我查看了教師的教學設計,本次活動的目標設定如下:

1.能大膽嘗試並動手參與實驗探索;

2.在實驗中學習製作植物染料的方法;

3.知道有些植物經過加工可以做成染料。

從計劃來看,目標定位基本適宜,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呢?這時,老師開始了教學,總體流程如下:

1.教師出示準備好的已切碎的四種蔬菜:紫甘藍、胡蘿蔔、菠菜、洋蔥,請幼兒說一說這是什麼蔬菜?告訴幼兒這些蔬菜可以製作成染料。

2.教師以紫甘藍爲例,示範製作植物染料的方法。適量紫甘藍碎塊兒放入玻璃杯——加熱水——浸泡5分鐘——水變成紫色。這一過程中,教師邀請一位小女孩上前參與了一下掰紫甘藍,隨後請全體幼兒觀看了課件視頻:用紫甘藍製作染料的方法(和老師的操作基本一致)。

3.教師繼續用同樣方法操作胡蘿蔔、洋蔥、菠菜加熱水變色的過程。幼兒觀看。

4.教師將白布浸入變色的水中,請幼兒觀察白布的變化。教師揭示科學原理:植物中含有色素,搗碎熱水浸泡後,色素會滲出,溶解在水裏,水就會變色了。白布放在這樣的水裏,會吸附顏色,布就變成相應的顏色了。

5.分組操作:教師給每桌提供了紫甘藍、胡蘿蔔、菠菜三種蔬菜碎塊兒,每位幼兒一塊兒白布,一個積木塊兒。幼兒選擇1—2種蔬菜碎塊兒用白布包裹,再用積木塊兒搗碎,觀察白布的變化。

6.評價小結

二、教學診斷

以上是教學大致流程,總共歷時近一個小時。針對性診斷意見如下圖:

總體來看,本次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是“幼兒爲本”思想落實不夠,教育理念依然傾向於教師爲主導,對幼兒的控制過多,幼兒自主操作過少。例如,幾種蔬菜掰成小塊兒的材料準備,完全可以在操作環節請幼兒進行,既鍛鍊了幼兒手部小肌肉靈活性,也讓他們對製作環節的第一步步驟有深刻的印象;教師只需示範一種蔬菜,其他蔬菜的探究都留給幼兒操作,孩子們高漲的興趣纔會得到較好的滿足。在活動反饋時,教師解釋沒有讓幼兒操作的原因是害怕熱水把孩子燙了,我的建議是,出於安全考慮,倒開水的環節可以由老師操作,在等待的5分鐘內,教師可帶領孩子在前排圍坐,觀看課件視頻,既避免了幼兒消極等待,也進一步強化了幼兒對製作步驟的理解。

二是集體活動與整個主題的結合不夠。本次科學活動是主題《民族一家親》背景下的教學,但從本次教學實錄來看,並沒有體現這一主題。建議:

1.在導入環節以民族服飾入手,請幼兒觀察,初步感知服飾的色彩,拋出問題:這樣色彩豔麗的民族服飾,布料上的色彩是怎樣得來的呢?引發幼兒的猜測討論。

2.第二個分組操作環節,教師可出示兩個手繪少數民族小朋友的大圖,其他部位已畫好,衣服色彩空白,教師可提出任務:“這兩位小朋友還沒有新衣服去參加聚會,咱們一起幫幫他們,爲他們印染布料,做一件漂亮的衣服吧!”,隨後幼兒操作,將做好的染色布料粘貼在娃娃衣服空白上,既達到了科學領域與藝術領域的有機融合,又能夠請幼兒相互評價,同時體驗到成就感,還能夠豐富在班級主題牆上,一舉三得。

三是科學活動材料準備不夠嚴謹、豐富。教師使用的器皿形態各異,大小不一,有玻璃杯,有魚缸,還有塑料杯子。建議:

1.實驗用的器皿統一規格,最好是有刻度的燒杯、一樣大小的托盤、盤子等。

2.準備蔬菜中選擇洋蔥不合適。洋蔥切碎會辣眼睛,導致幼兒流淚。

3.可以設計記錄表,便於幼兒進行實驗記錄。

總之,一節成功的教學活動必須“依託主題,理念先行,幼兒爲本”,才能夠讓孩子最大限度獲益。青年教師們激情滿滿,但經驗不足,需要我們不斷的指導和跟進,期待他們不斷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