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谷九月征文] 模糊的乡村记忆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我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一)乡村美景忆童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首李叔同 (近代) 写的送别歌曲,每每让人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家乡画面。

不是家乡到底有多美,而是通过熟悉的歌声而想象家乡的美。我自幼很小便离开了我出身的地方,由于很小,便对老家的印象便渐渐地越发模糊了。

唯一在我脑海深处残存的便是坐在父亲用那俩当时时鬓的永久自行车​,在乡村的土路上穿梭的情景。乡村的土路上,一群群鸡啊鸭啊,还有每隔不远,会看到老牛拉下的牛粪。对于乡村人来说,已是司空见惯。可对于幼时的我,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与好奇。

父亲对我们兄妹从小也是管教甚严,几乎从来也不让我们下水玩耍。但也扼制不了我爱玩的天性,给我有点印象的是姥爷过世的时候,也不知当时有多大,已经可以同大人们一起举着花蓝,同大人们一起在乡间的泥泞路上行走。

记得村里的渔池干坑,我和大人们欢天喜地的捡拾泥水中的鱼儿。


(二)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后来,生活的选择,为了向往城市的生活,我们便随父亲进入县城。现在,乡村在我生命的另外一端慢慢地远去。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城市的生活节奏,一切与商业接轨,一切与利益相连。灵魂似乎也已告别,内心的那种对乡村纯净的依恋。他只是存在于内心的最深处,最浅浅的那点独白。紧张而忙碌的生活,村庄慢慢成为我们的陌路。

多么希望乡村的记忆能够更浓烈些,多想闻一闻乡村散发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


(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告别了乡村,难道就好起来了吗?无论在哪里,一切都还在创造之中。县城的一切都处在百废待兴之中,简单的学校、工厂、影院、购物商场,都只是编织着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框架。

到了八十年代县改市,城市开始向商业化经济过渡。以前的老供销商城渐渐呈现落漠之势,新型的商业一条街已经建起。更多的国有商业并逐渐被私营企业吞并。

郑州的亚细亚模式迅速地在全国推广开来。改革的春风得到不断地创新,进入九十年代中旬,铁饭碗的格局被彻底打破。事业单位也变得名存实亡,大量的就业岗位,给了更多的人自主就业与创业的机会。如果,你不适应城市的创新与改变。你也会被社会的洪流所淹没,或许你蹶蹰不前,那说明你已经落伍了。

当初的乡村土路,已经被修成了柏油路面。城乡公路呈现笔直的路面,高速网络更是打通了全国城乡孕省会的筋脉。城市中旧的村落与田园,也被一栋栋高楼所掩盖,商业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繁荣景象。

故乡的原貌似乎也已不复存在,失去了故乡的根,母亲的怀抱,生命似乎总是受了一丝的蹴畔,尤如风中的落叶四处飘零。记得曾经有一部新加坡电影叫《叶落归根》,因为战争的原因迫于生计,流落于香港。后来,经过自力耕生,回到家园。无论在何时何地,故乡是奋斗者最艰强的精神支柱。

城市的生活总是处在一种​颠沛流离的飘泊之中。一个真正有乡土底蕴、感情深厚的人、在哪里、他的生命都会大放异彩。

​上一辈的人逐渐离我们而去,小孩子们也在慢慢地长大,究竟还有多少让我们留恋的记忆伴随着我们慢慢老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