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八佰!

因为许久没公开日更,再加上昨晚看了《八佰》,便感觉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

说实话,看完电影,除了甚感悲痛而无法言语外,还有一丝愧疚,对于这段历史,我怎能不知道、不记得?于是我去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才知道《八佰》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令我惊讶的是,这场搏斗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现实中,真的都只是一场“秀”!

于是就有一些批评者,说这部电影许多地方违背真实历史,甚至为了煽情而刻意篡改历史,可我想说的是,既然在现实中,它就是一场“表演”,那为何现在不能再“表演”给更多的人看?难道真的为了不看真实中略带虚伪的影视剧,而选择不了解和记忆?那又怎能让广大普通民众在为生计而奔走、娱乐之时去回顾历史,铭记过往?孰大孰小,自可定夺!

既然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那又何必对《八佰》这个电影的“真实性”抓住不放呢? 为何就不能看到它的另一面呢?

令我记忆深刻的,有以下几个片段,一是为了更好的摧毁日方的坦克,21岁的“陈树生”率先抱着炸弹义务反顾的跳下楼,而后,又有几位战士也绑着炸弹以“报到”的气势,喊着自己的名字,一跃而下,一声一声,声嘶力竭,一人一人,炸出一片红……

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在楼顶上升国旗的那个场景,号角吹响,战士们气势高昂,整齐一致的仰起头,坚定的盯着国旗缓缓升起,这一刻,如此的美好与安详;可下一秒,被激怒的日军驾驶着飞机企图粉碎这一切,于是他们狂轰滥炸,但是最后,我们的国旗依旧没倒!因为它的杆子是一群又一群战士用身体撑起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如果你说,在那个危机的时刻,升国旗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可你怎么看不见河南岸那一群倍受鼓舞的“观众”,怎么看不见我们这类普通人的震撼与惊醒!

当然还有一些场景也令我记忆犹新,在撤退第四军库之前,每人都进行了一场“沐浴更衣”,虽然他们都明白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但是他们依旧很尽情的享受这场“洗礼”,因为,干干净净的来就得干干净净的走!说实话,我很难想象,对一个清晰活着的人来说,是抱着什么样的情绪去准备自己的身后事,是逼不得已,是坦然,是……?

冯友兰曾说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这个境界的人不计得失,不惧生死,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
芸芸众生,谁不爱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普通人,他们不一定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他们不一定知道这个宇宙有多大,他们的价值该怎么体现,他们也许很平凡,可他们会为了某个信念,为了某些人而献出自己,所以这些士兵很伟大,是人上人,他们在我这一辈子无法到达的“天地境界”!

除了以上几个片段或场景,令我深有感触,整个电影的色彩运用及鲜明的对比实在令人感叹!一河分两岸,生之岸,死之岸;光鲜之岸,黑暗之岸,除了令人感叹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愤怒以外,还能激发我们对生与死的思考,将“死”之人渴望生之快乐,而“活”之人害怕死之痛苦,而孰生孰死却都掌控于“别人”之手,实属可悲又可叹啊!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八佰》里一些戏曲运用的恰到好处,为战士们的英勇赴死增添了豪迈与悲壮。影片最后,电影以皮影戏引入了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单枪匹马地冲向曹操军队的画面,一下就把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气势与悲壮的气氛烘托了出来;还有老铁在顶楼唱着京剧《定军山》 ,挥舞着大砍刀,而楼下的战士横冲直撞,真刀真枪的拼命过桥,更加渲染了此刻激烈又紧张的氛围……

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
上前个个俱有赏,退后难免吃一刀
………


所以,《八佰》不只是去还原一段“历史”,它不是单纯以记实为主的纪录片,而是想借助这段历史来观照更大的历史和更深刻的民族性,就像我们一看到青藏铁路就能想到青藏精神,我们只要想到革命先烈与过往史事,应该也必须要想到的是中国风骨,中国精神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电影所呈现的这些在文献记载中“有名”或者“无名”的官兵,早已消失在时间烟尘之中。今天的我们都不过是“八佰”那段历史的“看客”,也是电影《八佰》的看客。虽每个人看了这部电影会有不同的读解,但要知道,我们看什么、看见什么,其实往往取决于我们想什么,更取决于我们是什么。

总之,我被惊醒了!希望我们都不要做“怂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