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圍城!尋找更好的自己

記得曾經學校門口有兩家辦公用品店,規模商品幾乎一摸一樣,但偏偏一家門庭若市,一家門可羅雀。

觀察之下發現,門庭若市的這家,除了自身業務外,還開展了一項副業“收快遞”。

看着不起眼,但對學業繁忙的學生來說,可是大大的便利。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更願意去這家店購買商品,哪怕需要付給文具店一點點快遞手續費,也十分樂意。

真要爲店家的機智點贊。

生活中,我們有很多慣性思考,但其實有些早已不適於當下;每個人都在努力拓寬思想邊界,可實則仍活在自己的圍城中。

因此,跳出“圍城”,升級自我認知,就顯得尤爲重要。

1

打破人情圍城

年初,我想裝修一下我家,由於疫情不敢隨意叫裝修團隊。正好父母有熟人懂一點裝修事務,願意幫忙,我便同意讓他來試試。

可能是太熟了吧,他總是不聽要求,按自己的心意隨意幹。

最後的結果就是方案改了一次又一次,人力物力投入不少,效果一言難盡。

甚至到最後熟人不高興返工,父母勸我:

“人家只是來幫忙的,不能要求人家太多,這麼改下去,材料費也不好說。”

說實話,我當時的感受就像是喉嚨裏卡了根刺,拔不出來,也咽不下去。

記得《三十而已》裏,當王漫妮對小張主任的人情作風提出質疑時,小張主任說:

“起碼在這兒,人情一點都不難還,人情是最通用的貨幣。”

其實人情長久以來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通用貨幣”,我不否認。

但人情易欠不易還,很多時候人情看似爲我們帶來了便利,同時也造成了許多負累。稍有不慎還會多生怨懟,得不償失。

因此,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升級交往模式,除了真正需要人情加持的事情外,大家更傾向“健康”的契約交往。

能自己解決的事,就不麻煩他人;能用錢解決的事,就不隨意動用人情。

當然契約交往也不是說要摒棄傳統互助美德,只是如果少了些人情味,就能更省事高效,降低了溝通成本,反而會讓大家更輕鬆親近,何樂而不爲。

人與人之間,合適的交往邊界很重要,動人情也要適可而止,且人情的前提是大家都開心,而不是給雙方找不痛快。

2

打破思維圍城

很喜歡一句話:

“如果這條路走不通,那我就往旁邊去。”

生活中,我們的思維總是受環境限制的。

在農村長大的人,不能想象上班高峯是怎麼回事;唸書不多的人,很難理解怎麼有些人一畢業就能擁有百萬年薪......

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思維圍城裏,城大城小,卻從未想過原來還能開個窗。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個牧師正在家裏準備第二天的講道,兒子吵得他無法靜下心來。

無奈,牧師撿起一本舊雜誌翻到一幅色彩斑斕的大圖畫——世界地圖。他撕下那頁紙,再把它撕成碎片,交給兒子:

“如果你能把這些碎片拼成一幅地圖,你就可以得到2角5分錢。”

很快,兒子靜了下來——他猜想拼這些碎片無論如何也得花去大半天時間。

10分鐘後,牧師房門被敲響。他驚訝地發現地圖拼好了!

看到父親驚訝的表情,兒子仰着腦袋說:

“這很簡單,在紙的另一面是一個人的照片。我把這個人的照片對在一起,然後再把它翻過來。

我想,如果這個人是正確的,那麼這個世界也是正確的。”

人們總是這樣,在思考問題時,總是習慣根據先前的經驗,或者社會環境形成固定的思維框架來看待問題,結果反而使問題變得困難起來。

我總覺得,面對簡單的問題,成人反而不如孩子,習慣成自然,自然成禁錮。而孩子因爲缺乏這方面的經驗,不受約束,反而能快速解決問題。

其實我們的思維框架就像屋子,當把窗口打開,外邊的資源才能湧進來,屋裏才能擁有新鮮空氣。

所以有的時候,也不是問題太難,而是我們鑽進了自己的思維圍城裏,硬碰硬就只能撞得頭破血流。我們要不斷建立完善思考問題的框架,不斷打破固定思維。

畢竟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思維框架,那就是漿糊腦袋。如果始終執着於自己的思維框架,那就是榆木腦袋。

在解決問題時,我們可以多多換角度,從結果入手,尋求根源,不要被表象嚇住,更不要被迷惑。或許就能撥雲見日,柳暗花明。

3

打破舒適圍城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裏,在監獄裏待了大半輩子的圖書管理員老布,被假釋後,卻無法適應自由。

他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感和存在的意義,於是選擇了上吊自殺。

看上去怪不可思議。

但現實就是這樣,在舒適區待久了,你就失去了抵抗未知的能力。因爲“舒適區”並不會讓你感到真正長久地舒適,漸漸地,你反而會迷茫和無助。

蔣勳說過:

“我看到許多人在還很年輕時就“老”了。”

其實此處的“老”並不是生理機能的退化,而是心理上的不長進,不再對新事物好奇,不再有夢想,不再試探潛在的各種可能。

可年齡並不會限制一個人什麼,當一個人開始滿足現狀、拒絕學習和改變,這纔是真正變老的開始。

非典時期的阿里巴巴,因爲一名員工感染非典,導致所有員工在家隔離、在家辦公,這對正在高速發展的阿里來說,是“當頭一棒”。

但也因爲如此,很多外商卻選擇在網上交易,阿里的服務不僅沒受影響,業務反而以50%以上的速度猛增。

這讓馬雲捕捉到一個重大信息——網絡零售會成爲剛需。

這一年的5月10日,淘寶上線。

所以我們永遠想不到,下一個對手會是誰。可唯有把自己當最大的對手,不斷挑戰,勇於面對不確定性,積極擁抱變化,才能獲得不一樣的可能。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

“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

船停在碼頭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呆在家裏是最舒服的,但那不是人生的追求。

所謂的舒適區,不過是表面上的舒適,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看似愜意、溫馨,但等待的結局卻是死亡。

真正的舒適應該是打破僵局,突破自己原有舒適從而得到新的舒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生的美妙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太貪圖安逸的人生,是沒有精彩和趣味可言的。

4

走出圍城

蘇格拉底說: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世界變化太快,故步自封就像是“坐以待斃”。

而只有快速進化,不斷迭代,跳出“圍城”,我們才能成爲更好的自己。也只有站得足夠高,才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