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2】——如何在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那些使用暴力的人是因爲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纔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

細想一下,確實如此。

一旦心靈的和平被打破,人們就會通過外在的一些形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怒,從而產生了一系列負面的反應。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所以我們在面對各種不如意之事時該如何平衡好自己的內心,控制好情緒的猛獸呢?

那就是要學會“非暴力溝通”。

可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呢?

記住非暴力溝通的一個關鍵就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

非暴力溝通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001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

當我們聽到批評時,大多數人的反應就是條件反射式的申辯、退縮或反擊。

然而,當我們改變之前的這種聆聽和談話的方式,試着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急於去反駁他人時,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

002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1觀察:我們要清楚具體地表達觀察的結果,而不是主觀的判斷或評價

2感受:開心,喜悅,還是受傷,害怕,氣憤,要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3需要:說出那些需要導致了那樣的感受

4請求:爲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003如何區分觀察和評論?

我們在指出別人的問題時,很容易就會掉入道德評判或是比較、強人所難的大坑,那麼如何區分觀察和評論?

評論多是籠統的概括性的詞語,比如:歐文真是個差勁的先鋒!就是評價,觀察:歐文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

觀察要求我們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常常用於評論中的詞語有:經常、從不、總是、很少,比如,他很少幫我洗碗,他從不主動掃地,他總是很懶,他經常很忙。所以,我們要儘量少使用或不使用這些詞。

004正確區分感受和想法

有時候,在生活中表達內心的感受,不僅可以促進親情,還可以改善工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不會體會和表達感受,甚至把感受和想法混爲一談。

當我們說“我覺得”,其實我們並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例如,有時我們會說,“我覺得不公平”。在這句話中,把“我覺得”換成“我認爲”也許更恰當。

爲了能更好地區分感受和想法,在這本書中,作者爲我們總結了一些詞語:

1、表達想法的詞語:

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擾、被拒絕、被束縛、被欺負、不受重視、無人理睬、得不到支持、無人賞識、被利用、被貶低。

不難看出,這些詞看上去好像都是由於別人而導致自己被如何如何,主動權沒有掌握在自己手裏。

2、表達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

興奮、喜悅、欣喜、甜蜜、精力充沛、興高采烈、感激、感動、樂觀、自信、振作、振奮、開心、高興、快樂、愉快、幸福、陶醉、滿足、欣慰、心曠神怡、喜出望外、平靜、自在、舒適、踏實、安全、溫暖、放心、無憂無慮

3、表達需要未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

害怕、擔心、焦慮、憂慮、着急、緊張、心神不寧、心煩意亂、憂傷、沮喪、灰心、氣餒、泄氣、絕望、傷感、淒涼、悲傷、憤怒、惱怒、煩惱、苦惱、生氣、厭煩、不滿、不快、不耐煩、不高興、震驚、失望、困惑、迷茫、寂寞、孤獨、鬱悶、難過、悲觀、沉重、麻木、精疲力盡、萎靡不振、疲憊不堪、昏昏欲睡、無精打采、尷尬、慚愧、內疚、嫉妒、遺憾、不舒服

也許剛開始運用這些話術時,我們會覺得很彆扭,但是隻要我們堅持使用,就會熟能生巧,爲自己的生活帶來更多的美好體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