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札記】讀了這篇演講稿,我終於知道魯迅激進的原因了

     

        1927年2月,應香港青年會的邀請,魯迅先生乘船由廣州前往香港。2月16日,魯迅先生在集會上向參會的香港青年代表發表了題爲《無聲的中國》的公開演講,反響巨大。

        近日,我有幸讀到了這次演講的底稿,我也終於知道了魯迅先生一直比較激進的原因了!   

        在這篇演講稿中,魯迅先生分析了一下中國人的性情,那就是:害怕改革,喜歡折中!這種特性,使得革新之人不得不採取更激烈的主張,否則改革寸步難行。

          魯迅的原話如下: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裏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爲增強說服力,魯迅先生以白話文得以流行爲例,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那時白話文之得以通行,就因爲有廢掉中國字而用羅馬字母的議論的緣故。”

        “在中國,剛剛提起文學革新,就有反動了。不過白話文卻漸漸風行起來,不大受阻礙。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就因爲當時又有錢玄同先生提倡廢止漢字,用羅馬字母來替代。這本也不過是一種文字革新,很平常的,但被不喜歡改革的中國人聽見,就大不得了了,於是便放過了比較的平和的文學革命,而竭力來罵錢玄同。白話乘了這一個機會,居然減去了許多敵人,反而沒有阻礙,能夠流行了。”

      魯迅先生看清了問題實質,就比別人更清楚地知道問題的解決之道:在當時的環境下,只有更激烈的主張,改革才能真正進行!   

          魯迅先生太過迫切地想要改變舊中國,太想看到一個新中國了!所以魯迅先生一直那麼激進!他就是想用這種方式,最大可能地去推動社會變革!

        向一直激進的魯迅先生致敬!

        也向一直激進的錢玄同致敬:如果沒有他的文字羅馬化主張,我們現在可能還時刻讀着文言文、寫着文言文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