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縣令宋就的睿智 高遠

戰國時期,梁國與楚國相鄰,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

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面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

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無月色,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

宋就說:“這樣做當然很解氣,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那麼爲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着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要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

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發現瓜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爲他們澆的。

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的報告,感到十分慚愧又十分的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

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既以示自責,亦以示酬謝。

結果從此兩個敵對國成了友好的鄰邦,兩國的人民快快樂樂地過着日子。


恭可釋怒,讓可息爭。

兩片西瓜田,因秧苗而結怨,因澆水而和睦。

梁亭縣令宋就,並不採取“以血還血,以牙還牙”同等的報復措施,沒有拔掉對方的西瓜秧苗,而是通過澆水來釋放善意,最終感動了楚亭縣令,並上報了楚王,促成了兩國的睦鄰友好,也使兩邊的百姓安居樂業。

一般情況下,遭受損失的一方,首先想到的是報復,也讓對方遭受損失,讓對方長記性。

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會使雙方劍拔弩張,保持敵對情緒,從心裏到行動上都小心防範,結下仇怨。

冤冤相報何時了!

有些事情這樣處理,能起到效果,疏遠,永不再見。而對於擡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這就未必行得通。

宋就作爲縣令,有着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他採取夜裏爲對方瓜田澆水的方法,做了對方因懶惰沒去做的事情,從而使對方醒悟,雙方開始和睦相處,並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

“冤家宜解不宜結”。

如果雙方對抗下去,輕則,兩邊的土地秧苗都會被對方拔除,造成土地的荒蕪,顆粒無收。重則,雙方積怨加深,還可能引發戰爭,生靈塗炭。

宋就的寬恕與幫助,他的睿智,爲我們在遇到類似事情時,提供了一個解決的範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