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與其“關心則亂”,不如懂得“旁觀”

文|顏小二述哲文

我們每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會漸漸擁有自己的“羈絆”。在某一時刻,會出現這麼一個人,這個人在我們的後半生中,成爲我們心裏眼裏最重要的“存在”,我們願意爲這個人付出一切。

於是,我們總是儘自己可能給對方最好的。

但是,中國有句老古話,叫“關心則亂”。而毀掉人最徹底的方式,可能不是貶低,而是溺愛下的“捧殺”。當今社會,因愛而窒息的人大有人在。這種時候,於“傷人之愛”上,付出愛與承受愛的那個人,有些可惜,亦有些可悲。

要說衆生皆苦,或許這苦,就苦在這兒了吧。但是,苦雖苦,只要換種視角看世界,可能我們就能從根源上化解所謂“苦難”。

比如多讀讀《莊子》,我們可以明白,真正的大愛不是一味付出的“溺愛”,而是懂得尊重對方的個性,這之中,就有“旁觀”智慧在裏面。

《莊子》裏面曾經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說一天莊子和他的好朋友惠施出遊,看見水裏的魚兒,莊子覺得水裏的魚是快樂的,惠施覺得莊子不是魚兒,莊子不能感知魚兒是不是快樂的。

於此,二人展開了一場經典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辯論。

關於這個故事的解讀,顏小二看過許多種,各自有各自的道理,但學者“胡化凱”的解讀挺有意思,讓顏小二眼前一亮,也對“旁觀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學者“胡化凱”是這樣解讀莊子與惠施的這場辯論的:

人和魚具有不同的快樂標準,不同的生命具有不同的本性,而各種生命的本性差異都有其合理性。

從理論下落到實際。在現實生活中,對於不同人不同性格這種事實,我們雖然一目瞭然,但是,在對一個人好這個問題上,我們往往無法做到理性客觀。

我們更趨於給別人自己認爲最好的東西,但是卻忽略了,每個生命本體本身的“差異性”,更是忽略了這些“差異”存在的合理性。以至於好心辦壞事。

關於這種“好心辦壞事”,《莊子》裏面有個故事說得十分直接,大致是這麼說的:

魯侯偶得一隻海鳥,很稀罕,於是用高規格宴會招待海鳥,在宴會上,魯侯獻上美酒、美食等等,但是海鳥又怕又悲,三天就死了。於此,魯侯雖然想好好招待海鳥,但是卻用招待人的方式害死了海鳥。

雖是無心,但害死海鳥的,確實是魯侯的“好意”。

因爲魯侯沒有考慮到海鳥是鳥,不是人,對於人最好的歡迎方式,對於海鳥來說,卻是致命的。

結合上下兩個故事,我們應該就能明白學者“胡化凱”指出的“生命本性差異的合理性”這幾個字中的意味了。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僅人和動物之間有差異,人和人之間,也有差異。這個世界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那麼要找到完全一樣的人,更是難上加難。更何況是我們從茫茫人海/浩瀚人生中遇到的那個獨一無二的他/她呢。

所以,如果我們真心對對方好,就要尊重對方。這種尊重,是基於對生命個體的尊重。

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差異性,不去否認對方的“獨特”,而是試着去理解這種“獨特”,挖掘其“獨特”背後的根源,以此“對症下藥”。

這種姿態,是愛的姿態,是運用“旁觀智慧”讓自己保持理性、繼而體會到對方的“不一樣”的姿態,這是理解的真正姿態。而各種類型的愛,不正是以“理解”爲基嗎?

因此,顏小二覺得,從《莊子》一書中,我們可以體悟到,與其“關心則亂”,不如懂得“旁觀”,各位覺得呢?

參考:《莊子》、《簡論道家思想的生態倫理意義》等。

嚴正聲明: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獨家發佈,其餘賬號發佈皆爲侵權,全網維權。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想持續瞭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