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的溫情

《見證——一個協和醫生的溫情記錄》
【著】譚先傑
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18年1月版

這是一本收錄了12個小故事的醫患故事,作者譚大夫的文筆春風化雨,看完內心很感動。站在醫生的角度把他從醫幾十年來中印象深刻的片斷記錄下來,讓我們看到了更多醫生的思考和顧慮,更爲重要的是爲讀者呈現了一個鮮活的醫生形象。

醫生也是人,離開這個崗位之後也是普通人。我們在想到醫生和醫院的時候,往往出現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甚至現代醫學的發展到現在,很多人會認爲醫生可以包治百病。這種想法,對於醫生來說是一種壓力,對於患者及其家屬本身在幻想破滅的時候更爲痛苦。

醫學是有侷限的。在協和醫院都看不好的病,估計在全世界看好的可能也就降低了很多。但現實就是有很多末病就算華佗再世也無法治癒,這個時候患者就不得不面對現實。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活生生的人,切膚之痛如果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再有同理心也無法做到感同身受。雖然到了醫院看病的初衷肯定是想治好病,但如果一開始就認識到醫學的侷限性,那麼當醫生告訴你他們盡力了的時候,心理會不會更好受一點呢?理性地對待病痛,也許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一堂課。

第一個故事楓葉女孩看完讓人淚目,不止是對即將去加國留學的小女孩的惋惜,她的父母表現出來的剋制以及對醫生的尊重也同樣令人感動。他們知道醫學的侷限,他們也信任醫生,無耐女兒得了不治之症。結局是悲傷的,但人性光輝卻依舊在閃耀。

治病最終靠的是自己。住在醫院上手術檯,想必大多數人都會心生恐懼,這種無力感是看再多的醫療劇都無法去理解的。到了醫院,在這個都是病人的氣氛下,患者的心理很容易起波瀾,情緒上的波動可能也會很大。但理性想想,既然相信醫生和醫學,就要有信念可以戰勝病魔。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互動,也是互相給予對方信心的過程,如果你自己首先都放棄了自己,那別人用盡了辦法救你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學會臨終關懷是必要的一課。絕大多數人在一生中都會有幾次面臨親人的離世,在明知無法存活的前提下,我們讓自己的親人以什麼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是非常考驗內心的。是選擇讓親人安詳地離開這個世界,還是搶救到最後一刻?這個問題實在很難抉擇,前者需要簽字的人下很大的勇氣,後者讓患者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非常痛苦。在看過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之後,發現如果搶救是爲了讓決定的人內心好受而讓患者受苦的話,那可以考慮鼓起勇氣簽字放棄治療。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但卻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譚大夫筆下的故事生動感人,醫學以這們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人感覺更爲親近,每個人物都是鮮活的人,也在閱讀中感受到更多的溫情。特別是看到病人在病好之後,用自己納的鞋底作爲禮物送給醫生的時候,真的能感覺到他們對醫生的感激之情,而新手做的鞋底更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情誼。

當我們認識到人類的渺小,認識到醫學的侷限後,是不是會對生命更加的敬畏。醫患關係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作爲普通人,無法改變醫學和治癒的概率,但我們對自己的心態和對醫學對疾病的認識上如果能更加客觀,平時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有更多的關心,也許這是在疾病已發生和未發生時我們可以爲自己做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