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留侯論》的推陳出新----以《史記·留侯世家》和《戰國策》爲例2020-09-21

作者:賈寒蕻

一、前言

蘇軾《留侯論》是蘇軾早期論說文的代表作之一,也集中體現了蘇軾早期論說文的風格。這種風格就是“論點翻空出奇,行文具有縱橫家的氣勢。根據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認爲,蘇軾的論說文‘故作驚人之論而不合義理’”。1然而我卻認爲,蘇軾《留侯論》弱化了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的神祕主義色彩,讓留候張良的故事成爲論據,緊緊的和主題相結合。同時,蘇軾的論說文最重要的源流是孟子和戰國縱橫家的豪放氣勢。2筆者將以《留侯論》具體分析蘇軾對於《戰國策》的繼承與發展。

二、《留侯論》與《史記·留候世家》的學習和繼承

《留侯論》是蘇軾根據司馬遷《史記》的《留侯世家》寫的一篇論說文,向人們傳達了“忍”這一個觀點。蘇軾認爲的“忍”一共分爲兩個層次,蘇軾用《史記·留候世家》的例子仔細論證了第一個層面的“忍”,那就是“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3也論證了這個“忍”的對立面“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4

從韓被秦滅,張良請刺客追殺秦始皇就證明了“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5張良是韓國高官顯貴之後“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韓滅,良家僮三百人。”,6韓被秦滅,張良內心的憤怒無以復加,弟死不葬,把家裏的錢財全部用來僱傭殺手,暗殺秦始皇。蘇軾批判張良的這種行爲,在蘇軾的眼裏,這種行爲選擇的時間不對“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7張良不去學做伊尹、姜尚去深謀遠慮,而是學刺客快意恩仇,沒有去“忍”,只憑自己的喜好做事,這樣是沒有辦法做成大事的。

《史記·留侯世家》中,張良在刺殺秦始皇失敗之後落荒而逃。一天,一位神祕的老者找到了張良“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8老者給張良設計了三道難關。第一道難關,讓張良撿鞋子,並且態度惡劣讓張良把鞋子給他穿上“孺子,下取履,履我”9。第二道難關,和張良約定五日後再見,但是老人先去了,並且斥責張良“與老人期,後,何也。”10兩個人又約定五日後再見,沒想到老人又先去了,並且再次責問張良“後,何也”。11最後一次相約,張良決定自己先去“良,夜末前往”。12這次,老人誇讚張良“喜曰:當如是。”13最後決定把《太公兵法》傳授給張良。同時還告訴張良這本書的作用是“讀此則爲王者師矣”。14還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時間。“十三年後孺子見我濟北,轂城山下黃石即我矣。”15不過老人已經不再是老人,而是一塊黃石,最令人詫異的是,張良找到了這塊黃石“後十三年從高帝過濟北,果見轂城山下黃石。”16

《留侯世家》的故事充滿了神祕主義色彩,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知道老人爲什麼要三次考驗張良,也不知道老人爲什麼要把珍貴的書籍送給張良。最後不知道的是,天底下的石頭千千萬萬,爲什麼最後張良認定自己找的石頭就是老人。但是蘇東坡卻把這個充滿着神祕主義色彩的故事具體化了,並且和自己論點緊密的結合起來了。

蘇軾提出那個隱居的老人或許是看到張良的所作所爲,不忍心看到一個雄才大略的人白白葬送了性命“有隱君子出面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且其意不在書。”17讓張良撿鞋是爲了看他有沒有成爲大才的可能,“父以足受,笑而去”。18張良通過了測試,爲了繼續打磨張良的性子,老人不直接將書給張良。而是接着設計難關,最終張良學會了“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19根據《史記·留候世家》的記載,劉邦兩次想要快速削弱楚國的實力,張良都對他進行了勸阻,最後幫助劉邦成就了帝業。

(二)《留候論》從《戰國策》學習的辯論之術

春秋戰國時期,遊說之風盛行,說客爲了完成自己的任務,苦習說話之術。讓自己的話說得動聽好聽,必須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段。今天我們可以從《戰國策》裏可以一睹這些說客的風采。

《戰國策》裏文章的修辭手段被稱爲“文辭”之最,可見縱橫策士雕琢語言的技巧。在戰國策裏大量使用比喻,排比和對偶,引用,比擬,誇張,設問和反問,頂真。20

蘇軾在《留侯論》中也使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段。最典型的在於引用,除了《留候世家》的引用,蘇軾爲了增強自己的說服性,還引用了鄭襄公裸露上衣牽羊和勾踐滅吳的故事。還有比喻。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21這句話的意思是秦王嬴政用刀鋸,油鍋來對付天下的志士,形容秦始皇統治的殘酷。還有一句也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例如“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以危矣。”形容當時張良的形勢十分危急,連一根頭髮絲都不能容下。22蘇軾還採用了設問這種修辭手法。設問的地方一共有兩個地方。例如“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23還有“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24蘇軾從《戰國策》學了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並應用到了《留侯論》的寫作上,使得這篇既是史論也是論說文的文章,變得生動有趣,讀起來不容易枯燥乏味,增加可讀性。

閱讀《戰國策》的時候,會發現這些文章有一個共同點,這些策士找君王都有具體的目的,比如以名篇《觸龍說趙太后》爲例,觸龍去找趙太后是爲了讓趙太后同意讓長安君爲質,解救趙國的危機。而他們舌燦蓮花的語言都是爲了這個目的服務。這和我們現在的議論文很相似。我們所有的論據和論證手段都必須爲論點服務。還有一點也很相似那就是要想說服他人同意自己的觀點,必須邏輯嚴明。蘇軾的文章有縱橫家的習氣,他的文章論點鮮明,充分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手法,邏輯鮮明。

蘇軾開篇就說了,古時候的豪傑要有聖人的節操,這種聖人的節操是什麼?就是能夠忍受別人不能容忍的東西,要有一股度量。那什麼樣的人不能被稱做豪傑,就是那種遇到一點小事,不能夠沉着冷靜,就跟人拼命的人。蘇軾認爲還有一種人也可以被人稱作是豪傑,那就是當沒有原因被別人侮辱的時候,也不憤怒的人可以被叫做是聖人,爲什麼這種人可以被稱作是豪傑?因爲他們還有遠大的抱負,不想因爲這種惦記小事情而耽誤自己做大事。蘇軾對比了遇到老人之前的張良,着重批判了張良遇到突發狀況不冷靜的做法。也讚揚了遇到老人之後的張良,遇事冷靜,最後幫助劉邦成就功名。用項羽的失敗和劉邦的成功做對比,認爲雖然項羽打贏了很多戰爭,但是他沒有分析局勢,所以失敗了最關鍵的一場戰爭。劉邦雖然沒有做到百戰百勝,但是劉邦可以靜心仔細分析局勢,打贏了最關鍵的一場戰爭。鄭襄公心裏裝着全部的鄭國百姓,所以願意放棄君王尊嚴,爲全體鄭國百姓求得和平,勾踐因爲心裏始終有着滅吳這一個想法,所以不在意別人如何折辱他。最後一段,突然寫到了張良的外貌,說張良一定是魁梧的,但是沒有想到他的長相居然像婦人女子,感嘆道外柔內剛就是張良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因爲一個人只有做到了“忍”,從外表看起來沒有任何的情緒波動和攻擊性,但是心裏卻是十分剛強的。首尾呼應,行雲流水。

                三、結語

蘇軾的文章在北宋的文壇佔有一席之地,同時也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我想通過分析《留侯論》就可以看出來,蘇軾對於前人的繼承和發展。蘇軾閱讀量極大,據說他擔任朝廷詔書的起草工作的時候,可以不用查閱典籍就能日行萬書,但是蘇軾對於前人的學習不單單是簡單的材料堆砌,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有所選擇。這也是他一貫的文學主張。蘇軾主張“化人言爲己見”25就是將他人的思想拿過來爲自己所用,所以把司馬遷充滿神祕色彩的故事化用了自己的觀點,進行了合理的改造,讓這個故事煥發出了新的色彩。同樣蘇軾將《戰國策》化爲了己用,《戰國策》的縱橫家筆法讓蘇軾的文章論證清晰,邏輯嚴明,說理有力,但是蘇軾的文筆更加行雲流水,也繼承了縱橫家剛健的語言之美,但是少了“縱橫家敷張揚厲和鋪陳”26的語言風格。同樣蘇軾開篇提出一個總論點,提出了兩個分論點,蘇軾所用的論據緊緊服務於論點,雖然只使用了一種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但卻很好的說明了論點,首尾呼應。仔細研究以《留侯論》爲代表的蘇軾早期的論說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寫議論文。

                    2019年12月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