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留侯论》的推陈出新----以《史记·留侯世家》和《战国策》为例2020-09-21

作者:贾寒蕻

一、前言

苏轼《留侯论》是苏轼早期论说文的代表作之一,也集中体现了苏轼早期论说文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论点翻空出奇,行文具有纵横家的气势。根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认为,苏轼的论说文‘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1然而我却认为,苏轼《留侯论》弱化了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的神秘主义色彩,让留候张良的故事成为论据,紧紧的和主题相结合。同时,苏轼的论说文最重要的源流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豪放气势。2笔者将以《留侯论》具体分析苏轼对于《战国策》的继承与发展。

二、《留侯论》与《史记·留候世家》的学习和继承

《留侯论》是苏轼根据司马迁《史记》的《留侯世家》写的一篇论说文,向人们传达了“忍”这一个观点。苏轼认为的“忍”一共分为两个层次,苏轼用《史记·留候世家》的例子仔细论证了第一个层面的“忍”,那就是“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3也论证了这个“忍”的对立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4

从韩被秦灭,张良请刺客追杀秦始皇就证明了“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5张良是韩国高官显贵之后“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韩灭,良家僮三百人。”,6韩被秦灭,张良内心的愤怒无以复加,弟死不葬,把家里的钱财全部用来雇佣杀手,暗杀秦始皇。苏轼批判张良的这种行为,在苏轼的眼里,这种行为选择的时间不对“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7张良不去学做伊尹、姜尚去深谋远虑,而是学刺客快意恩仇,没有去“忍”,只凭自己的喜好做事,这样是没有办法做成大事的。

《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刺杀秦始皇失败之后落荒而逃。一天,一位神秘的老者找到了张良“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8老者给张良设计了三道难关。第一道难关,让张良捡鞋子,并且态度恶劣让张良把鞋子给他穿上“孺子,下取履,履我”9。第二道难关,和张良约定五日后再见,但是老人先去了,并且斥责张良“与老人期,后,何也。”10两个人又约定五日后再见,没想到老人又先去了,并且再次责问张良“后,何也”。11最后一次相约,张良决定自己先去“良,夜末前往”。12这次,老人夸赞张良“喜曰:当如是。”13最后决定把《太公兵法》传授给张良。同时还告诉张良这本书的作用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14还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十三年后孺子见我济北,毂城山下黄石即我矣。”15不过老人已经不再是老人,而是一块黄石,最令人诧异的是,张良找到了这块黄石“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毂城山下黄石。”16

《留侯世家》的故事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知道老人为什么要三次考验张良,也不知道老人为什么要把珍贵的书籍送给张良。最后不知道的是,天底下的石头千千万万,为什么最后张良认定自己找的石头就是老人。但是苏东坡却把这个充满着神秘主义色彩的故事具体化了,并且和自己论点紧密的结合起来了。

苏轼提出那个隐居的老人或许是看到张良的所作所为,不忍心看到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白白葬送了性命“有隐君子出面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且其意不在书。”17让张良捡鞋是为了看他有没有成为大才的可能,“父以足受,笑而去”。18张良通过了测试,为了继续打磨张良的性子,老人不直接将书给张良。而是接着设计难关,最终张良学会了“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19根据《史记·留候世家》的记载,刘邦两次想要快速削弱楚国的实力,张良都对他进行了劝阻,最后帮助刘邦成就了帝业。

(二)《留候论》从《战国策》学习的辩论之术

春秋战国时期,游说之风盛行,说客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苦习说话之术。让自己的话说得动听好听,必须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段。今天我们可以从《战国策》里可以一睹这些说客的风采。

《战国策》里文章的修辞手段被称为“文辞”之最,可见纵横策士雕琢语言的技巧。在战国策里大量使用比喻,排比和对偶,引用,比拟,夸张,设问和反问,顶真。20

苏轼在《留侯论》中也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最典型的在于引用,除了《留候世家》的引用,苏轼为了增强自己的说服性,还引用了郑襄公裸露上衣牵羊和勾践灭吴的故事。还有比喻。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21这句话的意思是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来对付天下的志士,形容秦始皇统治的残酷。还有一句也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例如“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以危矣。”形容当时张良的形势十分危急,连一根头发丝都不能容下。22苏轼还采用了设问这种修辞手法。设问的地方一共有两个地方。例如“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23还有“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24苏轼从《战国策》学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并应用到了《留侯论》的写作上,使得这篇既是史论也是论说文的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读起来不容易枯燥乏味,增加可读性。

阅读《战国策》的时候,会发现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点,这些策士找君王都有具体的目的,比如以名篇《触龙说赵太后》为例,触龙去找赵太后是为了让赵太后同意让长安君为质,解救赵国的危机。而他们舌灿莲花的语言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这和我们现在的议论文很相似。我们所有的论据和论证手段都必须为论点服务。还有一点也很相似那就是要想说服他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必须逻辑严明。苏轼的文章有纵横家的习气,他的文章论点鲜明,充分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逻辑鲜明。

苏轼开篇就说了,古时候的豪杰要有圣人的节操,这种圣人的节操是什么?就是能够忍受别人不能容忍的东西,要有一股度量。那什么样的人不能被称做豪杰,就是那种遇到一点小事,不能够沉着冷静,就跟人拼命的人。苏轼认为还有一种人也可以被人称作是豪杰,那就是当没有原因被别人侮辱的时候,也不愤怒的人可以被叫做是圣人,为什么这种人可以被称作是豪杰?因为他们还有远大的抱负,不想因为这种惦记小事情而耽误自己做大事。苏轼对比了遇到老人之前的张良,着重批判了张良遇到突发状况不冷静的做法。也赞扬了遇到老人之后的张良,遇事冷静,最后帮助刘邦成就功名。用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成功做对比,认为虽然项羽打赢了很多战争,但是他没有分析局势,所以失败了最关键的一场战争。刘邦虽然没有做到百战百胜,但是刘邦可以静心仔细分析局势,打赢了最关键的一场战争。郑襄公心里装着全部的郑国百姓,所以愿意放弃君王尊严,为全体郑国百姓求得和平,勾践因为心里始终有着灭吴这一个想法,所以不在意别人如何折辱他。最后一段,突然写到了张良的外貌,说张良一定是魁梧的,但是没有想到他的长相居然像妇人女子,感叹道外柔内刚就是张良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因为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忍”,从外表看起来没有任何的情绪波动和攻击性,但是心里却是十分刚强的。首尾呼应,行云流水。

                三、结语

苏轼的文章在北宋的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想通过分析《留侯论》就可以看出来,苏轼对于前人的继承和发展。苏轼阅读量极大,据说他担任朝廷诏书的起草工作的时候,可以不用查阅典籍就能日行万书,但是苏轼对于前人的学习不单单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选择。这也是他一贯的文学主张。苏轼主张“化人言为己见”25就是将他人的思想拿过来为自己所用,所以把司马迁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化用了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合理的改造,让这个故事焕发出了新的色彩。同样苏轼将《战国策》化为了己用,《战国策》的纵横家笔法让苏轼的文章论证清晰,逻辑严明,说理有力,但是苏轼的文笔更加行云流水,也继承了纵横家刚健的语言之美,但是少了“纵横家敷张扬厉和铺陈”26的语言风格。同样苏轼开篇提出一个总论点,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苏轼所用的论据紧紧服务于论点,虽然只使用了一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但却很好的说明了论点,首尾呼应。仔细研究以《留侯论》为代表的苏轼早期的论说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写议论文。

                    2019年12月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