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着“肉體”去探索,靈魂是要上當的,《老子》:快樂不是享樂

文|顏小二述哲文

如果說讀了《老子》(也叫《道德經》)給顏小二帶來的最大啓發是什麼,當屬老子告訴了我,什麼是真“快樂”。

往昔,顏小二的歡愉停留在目光所及,脣齒所感。穿衣要炫的,喫的用的當然要好的、貴的,人無我有的。即便時不時要爲此打腫臉充胖子,依舊樂此不疲。

時常因爲他人的一句傾羨而驕傲自大,時常又因爲他人的無視,而心神不安。那時自己,過得大起大落,心神躁動,還以爲這是生命的常態。

但有時,一個人的時候,偶爾會覺得有些個“空”。這時,一切所謂好的東西,忽然變得索然無味,人生也因此在心裏變得“無聊”起來。

現在想來,這種空洞之感,可能是自己“空落落”的靈魂在低吟。靈魂不充實,欽羨的目光獲得再多,又怎會常感世界有“光”呢?

那個時候,以爲自己的快樂是獲得他人的傾羨,現在想來,自己不過被“自己的慾望”綁架,活在虛榮裏,活在他人的目光之中。活在他人目光中之“虛僞”的快樂自然是“虛的”、“空的”、“假”的。

這種“虛、空、假”曾困擾過我一段日子,而後初見《老子》,才漸漸明白,往昔的自己,活在在慾望中的樣子,是“多麼地小”。

關於慾望,初讀道家典籍時,以爲道家的“聖人爲腹不爲目”是在以聖人僅求“溫飽”作比,反對一切慾望。再讀《老子》發現,自己的想法還是太淺,老子從未反對過慾望,老子亦將慾望看成人的自然之性,老子尊重人的自然之性,他反對的是“奢侈腐化”下的縱情肆意。

關於這一點,學者“孫紀麗”的說法倒是給了顏小二一些啓發:

老子強調的“爲腹”,就是肯定了人基本欲求的自然之性;所謂的“不爲目”就是不必以心智去追求五色、五音等外在的東西。

學者“孫紀麗”這裏指出的那追求“五色”、“無音”的“心智”,顏小二想,大抵便是我們的“機心”。這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人私慾過剩之下,充滿人爲而私心下的產物。

說得通俗一些,這裏的“心智”當屬我們的“心機”與“心計”,這種“心智”爲求利而生,而且求的“利”還是利己排他之灼傷自然本性的“害人之利”,是會給人之肉體帶來短暫的刺激的“利”。它產生於人的衝動、情感、慾望,會腐蝕人的靈魂,讓人在肉體之樂中逐漸忽視靈魂的“哀嚎”,最終墮入內心空洞而不自知的悲劇結局。

不光老子看到人真正的快樂當屬保有自然之性下精神內在充實,與物慾享受無關,西方從出現蘇格拉底與柏拉圖以來,有思想的人便已經讓自己的身體和精神開始了交鋒。關於西方“靈”與“肉”的鬥爭,曾聽過這麼一句話,覺得值得一品:

帶着肉體去探索任何事物,靈魂顯然是要上當的。

很顯然,這裏的“肉體”,便是道家老子批判的“奢侈腐化”的“物慾享樂”,當我們的肉體長期沉溺於“奢侈腐化”的“物慾享樂”,靈魂也將漸漸被麻醉,用老子的話說,人會漸漸失去自然之性。

失去了自然之性的人是什麼?是人爲而“僞”的存在。

一輩子精於算計,最後成了“僞”,豈不可悲?

嚴正聲明: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獨家發佈,其餘賬號發佈皆爲侵權,全網維權。

參考資料:《老子》、《試論老子德育思想》等。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想持續瞭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