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山秋遊記(三)

當我們從狹隘蜿蜒的石階上繼續往下走時,兩旁偶有幾方石凳,我們坐下一面休息,一面欣賞山中美景,松柏叢生,山泉流淌,好不清爽怡人。這時幾個年輕人從山下爬上山來,雖然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依然興致勃勃,他們在體驗征服和攀登。他們用青春的力量,展示自信和頑強。我不禁感嘆廉頗老矣,我們已經不能與之一比高下了。

在山道的東側,有一處景緻叫七松坪,這是天龍山唯一的一塊平地,綠草如茵。平地中間有一座舍利塔,是爲古剎聖壽寺,第四代長老徹證而建的。塔周圍有七棵挺拔筆直的鑽天松,猶如七名忠誠的衛士,無論風吹雨打,無論嚴寒酷暑,年復一年,日夜守衛在老人身旁。造型如北斗七星。人稱此地爲七松坪。而這七棵松樹與天龍山成千上萬棵松樹大不相同,顯得分外蒼翠挺拔,生機盎然,高聳入雲,令人仰視!這裏流傳着一個美好的故事。相傳徹證長老有七個徒弟,他們都非常尊敬長老。有一天,長老雲遊歸來,帶回七棵小小的松樹苗,他把徒弟叫到這塊平地上,讓他們按長幼圍成一圈,並在每個人的腳下栽下一株小樹苗。小樹苗在天龍山紮下根,茁壯的成長起來。一年之後,長老在圓寂的前幾天,他吩咐徒弟自己死後一定要葬在這七棵松樹中間。徒弟們聽從長老的囑託,把他安葬於此。意想不到是這些松樹竟然在天龍山形成一景,獨領風騷!

七松坪

七松坪

在天龍山有許多景觀,我們只能遠望而不可近觀,因路程遙遠,沒有修好的路,也因時間關係,不敢貿然在山中自行遊玩。我們在向東南方向瞭望時,看到了在遠山茫茫林海中,聳立着一座螺筍狀寶塔。這是天龍山又一勝景,名曰觀音塔。此塔塔基爲四方形,每邊爲八米,塔基上面建有八角形須彌座,座上爲塔身,塔身下粗上細,狀似葫蘆。高達30米,磚石結構,明代建築。塔內上實下空。下空是爲了安置佛像。塔內正中供奉着南海觀音菩薩,兩側爲十八羅漢,均爲坐像。佛家稱這種格局爲“十八羅漢朝觀音,”故稱觀音塔。

觀音塔

觀音塔

中午時分,我們終於來到天龍山的主寺一一聖壽寺。它位於天龍山的半山腰,也是全山的中心。

聖壽寺古名天龍寺,始建於北齊皇建元年。(公元560年)由於這裏風景秀美,環境清幽,爲歷代帝王所鍾愛。成爲遊獵,避暑,祈福,禳災的聖地,唐代以來,多次重修,清代改名聖壽寺。此寺坐北朝南,佈局嚴謹。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息。由山門,過殿,藥師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組成。氣勢恢宏,讓人肅然起敬!尤其是山門兩側有兩尊泥塑,現在手臂已毀,彩繪經千年風霜也嚴重剝落,但從其雄偉剛健的體魄,可以領略他們叱吒風雲的氣勢,真是雕塑藝術中的精品。

寺中最主要的建築是大雄寶殿,供奉佛祖釋迦牟尼,是寺院舉辦盛大佛事的場所。大雄是對釋迦牟尼佛祖的尊稱。殿內所供三尊大佛爲"三世佛”,中間爲釋迦牟尼佛,右爲阿彌陀佛,左爲藥師佛。這座大雄寶殿是1980年將晉祠鎮北大寺村中一座年久失修的崇福寺大殿遷來重建的。

聖壽寺

聖壽寺

走出古剎大院,一棵巨松吸引了所有遊客的目光,它造型獨特,絕無僅有,可謂是天龍山上的迎賓松。這棵寺前古木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主幹高約三米,枝展覆蓋面積近300平萬米。經過千年的風雨滄桑,依然青翠欲滴,遷曲盤繞,造型猶如一條盤旋舞動的巨龍,所以命名爲"蟠龍松"。天龍山人爲了讓蟠龍四出的龍臂與龍爪伸展的更遠,特地在樹下豎立了27根鐵柱。讓蟠龍松的樹冠更大更展,給人們清涼仙境。這棵樹早在明代就被譽爲天龍八景之一"虯柏蟠空"。有詩爲證:

        老幹孤標香葉濃,

        陰森盤距緣蒙茸,

        天功蜿蜒多神異,

        雲雨空山叢化龍。

這是明萬曆年間,駐守太原的晉藩靖安王胤龍爲蟠龍松所題寫的詩。這形象生動的描述真是入木三分,留傳至今!

在蟠龍樹前拍下了這千古奇觀,我們也就結束了這次天龍山之旅。我們乘坐上旅遊公交向天龍山揮手告別,心中唱起一支古老的歌,《人說山西好風光,》真是名不虛傳啊!

蟠龍松

蟠龍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