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用“謙退”避露鋒芒,用“柔弱”獲得生機

文|顏小二述哲文

不知各位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人,他們面對人們“哄搶”的榮譽、利益,有些“聽之任之”的意味。在世俗中所謂“好處”上,他們甚至有些“不積極”,對於我們眼裏的“喫虧”落到他們頭上時,他們的態度頗有些“一笑而過”的風輕雲淡。

他們總是非常謙遜,進退有度。

但是,他們不消極,不會一味逃避積極上進,而是在名利物慾面前,進退得當得頗有些“聽之任之”的意味。顏小二有句話也不知該不該這麼說,或許他們的“不積極”,是周遭浮躁者之“太積極”反襯下才凸顯的吧。

如果你的身邊有這類人,那麼他/她可能便是這俗世的“修心者”。

真正的修心者,不會顯得格格不入。他們身處煙火之中,十分接地氣,但是卻能達到“片葉不沾身”的境界。所謂大隱隱於市,可能便是這個樣子吧。

言歸正傳。在顏小二品讀道家《老子》(也稱《道德經》)一書以前,顏小二從未想過追求榮譽有何不妥,更不覺凸顯自我、顯耀自我有何不當。於此明裏暗裏的虧,也是吃了不少,偶爾偷偷抹淚,也不知癥結所在,還抱怨旁人“太壞”,傷了自己這“玻璃心”。

或許,是《老子》讓顏小二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或許更多不在旁人,而在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老子》一書讓顏小二忽而覺着,人生不是你死我活的角鬥場,人生實際是場自我修行。

許多人在名利鬥爭中打磨得越來越精明,似乎屹立於名利之巔,風光無限。“無限風光”天天看,也會讓人“生厭”。有些時候,立於巔峯的人不得不爲這“生厭的一覽衆山小”而瞬間喘息不得。這時,這高處與所謂不勝寒,在付出於回報上,就顯得些格格不入了。

或者換種說法,有多少人反思過,成功爲何會“苦澀”,乃至“空洞”呢?

一個精明修欲者的“成功”,在慾望這件事情上,確實是“高手”,勝過旁人。但是卻沒有意識到,雖然勝過旁人,但是卻被自己的“欲”控制得死死的,這不是人作爲自然人的人生。

在《老子》的第四十五章中,記錄着這樣一段話: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這段話短短八個字,卻蘊含能夠指導我們“自然活着”的智慧。

世人所求的功名利祿,不過是“小巧”,真正的“大巧”看上去“拙”,與“精明”背道而馳。

關於這個理論,接地氣點解釋,這裏引用一下學者“楊啓亮”的一個觀點來理解,“楊啓亮”說:

道家視逐物外求所獲得的知識爲小智,視內在本心的穎慧之智爲大智,視大智的境界爲“明”。

他還說:

人不可在自然之“道”面前強作妄爲.....不能肆意擴張一己的侵佔慾望......“謙退”是要人含蓄內斂避露鋒芒,“柔弱”是要人保持自然生命的韌性和持續發展。因此道家自然主義於精神上,其實質就是“生”的精神,生命的精神。

從學者“楊啓亮”的一番話中,顏小二看到了他眼裏之道家對人生命自然之性的重視。

這種自然之性指的是什麼呢?絕對不是爭強好勝之精明的“修欲”姿態,更多傾向於以“謙退”畢露鋒芒,用“柔弱”保持生命之韌性“守拙”姿態。

所以,於顏小二看來,《老子》告訴我們,人生是一場修行,有人修欲,有人修心。“修欲者”多精明,“修心者”常謙遜。但精明總生煩憂,而謙遜常獲生機。

嚴正聲明: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獨家發佈,其餘賬號發佈皆爲侵權,全網維權。

參考:《老子》、《論先秦道家自然主義教育觀》等。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想持續瞭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