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陳爐

昨天是四月十二日,星期天。

我和先生早早就定下週末要去陳爐古鎮,儘管臨行前,有朋友告誡,此古鎮很無趣,可我一貫認爲:別人口中的無趣,一定是有故事,有味道!

這些年看慣了各種各樣的古鎮,名目繁多,聞所未聞。它們共同的特點:極濃的商業氛圍,例如小喫一條街,民俗一條街;或者幾座雕塑,一個大戲臺,幾片綠化,拉扯上幾個歷史名人,某某古鎮就問世了。我實在厭倦之至極!對於喫沒喫的地兒,玩沒玩的地兒,這種古鎮反而令我刮目相待。

當車行至銅川印臺區一處標記時,指示牌指向右行,恰好路口有些堵,等待幾分鐘後,繞過一個彎道,就進入可上下雙行的單車道。起初,路兩邊大樹上的鳥窩着實吸引我的目光,說實話,雖然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可我很少能去田野撒野,所以很少見過鳥窩。那一個個比大燈籠還要大上一圈的鳥窩,安放在大樹的頂端,或者中間部分的枝杈上,在褐色虯枝與冒出新綠的嫩芽間,那麼顯眼,彷彿空中別墅,穩穩地坐在樹上。順着盤旋的山路繼續向前行駛,尤其到達坡頂時向下望去,從下到上一層層螺旋向上。或者一層金黃的油菜花,或是一層綠油油的麥田,那層層疊疊的地方或探出粉色的山桃花,或者開放着不知名的山野花,點綴在依勢而起的房舍旁,恍惚間,讓人有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幾分意思。

二十幾公里的山路因爲繞上繞下,走了大約半個小時。路兩旁綻放的櫻花朵朵怒放,這裏的櫻花同城裏的想比,更加有精神氣,更壯實些。

忽然在一處轉彎的路口,一個醒目的指示牌赫然寫道——陳爐古鎮。

村子入口處,一位熱情的村婦招呼我們填表進入。這裏很奇特,不收取停車費,也不設門票,填完表後就可以隨意走動。

沿着村口正對的街道向上走,這裏的街道大約有2米寬,因爲地勢處於丘陵,所以小徑都是緩緩向上,均勻的坡度。兩邊是依勢而建的房舍,一律是紅磚青瓦。更有趣的是,不論是街道的路面還是房舍的院牆都是自己燒製的黃中帶紅的磚,也有一部分是瓦罐做成的。瞧,左手這家的院牆就特別別緻,除了排列整齊的磚紅色瓦罐一層層堆砌之外,在牆的頂部用一排藍幽幽的青瓷雙耳花瓶做裝飾,古樸中透着藝術的氣息,果然藝術來源於生活的。還有些人家使用一排未上色的硃紅壺蓋,或者乾脆是代表耀州窯的青瓷茶壺做裝飾。這些矗立的農舍,說是建築物,真不如說是藝術品!我自己觀察腳下,剛進村時,腳下是一層層沿坡而上的黛青色瓦片,偶有硃紅的瓦罐殘片,一層層,錯落有致,讓人很是懷疑這就是有心雕飾。眼下,我的腳下,像一朵朵盛開的花。小徑整整齊齊地鋪上自家燒製的青色磚塊,堆成各種各樣的圖案,有動物圖形,有花卉圖形,也有諸如“福”“平安”等漢字造型,沒有上釉的和着上過釉的,五顏六色,好看極了!

因爲整座古鎮是依山而建,所以每家每戶的地基錯落有致。你家的屋頂正好是我家院落的出口,當我們發現這個奇觀後,不再是偷偷站在屋頂上往下看了,也就大大方方地看個究竟。這裏的莊戶人家,院落非常乾淨,入戶門正對正房,兩邊各有院房,四四方方的一個院子圍在中間,形成特有的四合院。一般入戶門旁邊會碼着整整齊齊的柴禾。最初不明白,漸漸看出名堂。原來他們每一戶都是依山而修建的窯洞,因爲整整齊齊一層一層的向上,就好似一個個大蜂房。

一路向上,不知不覺間爬上了山頂,人也累了!路邊有兩個大瓦缸支起的條椅,我下意識用手摸椅面“咦,好乾淨”!全家人舒舒服服地坐在木椅上,靜靜地享受微涼的山風。從高處向下望去,整個古鎮盡收眼底,一層層波浪狀的盤旋着的莊戶,如蜂房一樣整齊,古樸,整潔,乾淨,讓人油然產生沉靜、愜意的感覺。

向下的街道一如既往,只是我們走得遠了些,遊人越來越少。農戶也只有稀稀鬆松幾家,不像剛纔那麼密集。倒是看到了不少曾經的窯廠,閉上眼睛,能感受到當年“陳爐不夜”的恢宏景象,那是何等壯觀!從南至北,走過的古鎮的確不少,可真正原汁原味的卻在腳下。

這裏平均海拔大約1200米,因“陶爐陳列”而得此名,燒造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的北周時期,歷經唐、送、明、清,連綿不斷。尤其在北宋時期制瓷業達到鼎盛,乾隆年間這裏創造了年產800萬件陶瓷業績,而且,這裏還有很多人家仍以燒製瓷器爲業。

在參觀“上橋李家窯”的原址時,我們也瞭解有關耀州的陶瓷文化。一個公道杯盡顯中國文化:凡事適度,不可貪心,杯滿酒盡,一無所獲!將謙受益滿招損的古訓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裏的古還體現在民風。一點多我們才找到一處農家樂,院落方方正正,入門一座假山屏風,甚是氣派。進入房內,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子,虎頭虎腦的,熱情招呼我們,大方的介紹菜品,並建議我們點餐的分量,我忍不住逗樂他幾句,小傢伙有問必答,一本正經的神態讓我刮目相看。喫完這頓帶着山野氣息的家常飯,我們起身離開,主人親自送至院外,並連問是否滿意?其實喫飯總共花了七十多,店主卻像老朋友一樣真誠迎送我們,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走親戚般自在!

在我們找飯店時,曾誤入一家莊戶,一位老伯剛剛從山上砍柴回家,大娘在廚房做飯,兩位老人招呼我們,如果不嫌棄在他家用用飯。看着兩位老人都快八十歲了,我們不忍打擾,聊過幾句便離開了。

返回的路上,發現了幾座清代民居,一色的青灰色,門樓不高,可是門樓頂上精細的磚雕和木雕,雖風風雨雨幾百年,依然散發着濃郁的美,在湛藍的天空下尤爲莊重。雖夾雜在現代建築之間,不但不突兀,反而更加秀麗、淡雅!

回家的路上,回望陳爐古鎮,彷彿一幅油畫。那依山而建的民居,那曲折通幽的瓷徑,那瓦甕瓷罐壘成的牆壁,那千年古瓷文化,以及古樸、自然的民風,都化作一個古字深深刻入我的靈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