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可以逆襲的三種技能

首先談談進取型的人和防禦型的人,進取型的人看到機會就會去抓住,而防禦性的人看到機會可能覺得與自己無關,他們不願意踏出安全區域,也就是不敢嘗試冒險。

進取型的人遇到問題,會想辦法去解決,認爲解決問題很簡單,但是防禦型的人,遇到問題,比較容易放棄。

如何採取積極的行動呢?這時可以採用窮盡法則,也就是爲解決這個問題,而想出很多種方法,先把問題列出來,在後面寫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這個不行再換一個,看看最終是否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行爲。

進取型的人,他們也會遇到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果一蹶不振的話就不會採取下一步的行動了,這時可以採用允許失敗法則。

失敗無非會影響這四個層面:

物質的:金錢受損;

精神的:不自信,失敗了周圍人都看不好你,你精神壓力大;

人際的:會失去一些朋友;

機會的:會失去一些機會。

在還沒開始行動前,有些人光是在想別人會怎麼看我想我,就已經足夠讓他恐懼和退卻的了。

記得上學那會,一次大考,身爲學習委員的我,非常害怕自己考試考砸了,在還沒開始考的時候,就想着我萬一要是考砸了怎麼辦,別人會怎麼看我想我,爲此非常擔憂與害怕,但是事後發現即便是考砸了也不過如此,不過後來也沒有考砸。

怎麼解決失敗?可以把失敗的後果寫下來,看自己能不能承受,這樣可以理清自己的思緒進而降低自己的恐懼。

還有一個法則比較重要,那就是練習法則,其實人生是一個漫長的練習過程,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優化自己的各種行爲、各種努力,優化的過程當中,肯定會有一些不完美存在的。而且我們面臨失敗的次數,遠遠比成功的次數要多。

所以當你經歷失敗的時候,必須拿一種很長線的思維,來看待自己所處的失敗點,你得允許自己的人生起伏,知道自己現在只是處在一個下滑的點上,穩住就可以了。

在同一個事情上,一般允許自己失敗三次。

然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那就是遇到問題,不要用模糊的方式去歸因,比如考試沒考好,不是說自己沒複習好,這個歸因太籠統了。

問自己「爲什麼」並不能避免失敗,問「是什麼」

而應該問自己,是哪題不會做,是最後一道大題沒做,再進一步問自己,爲什麼沒做?因爲沒做過這種類型的,那麼再問,是自己做的練習題不對,那麼下次就要買對的練習題做,下次就可以避免這個失敗。

有效的失敗原因分析,必須給一個行動的腳本,按照這個行動腳本去做,一定可以避免失敗。

接受失敗的第三個方面,叫做能不能調整、克服,也就是說我能承受結果,找到了原因,那麼接下來,就應該調整自己的行動路線,避免一錯再錯。

要相信沒有成功的人沒有失敗的人,只有成功的事和失敗的事。

如果把失敗歸因於性格上環境上智力上,這些都是長期的一個過程,比較難調整,應該選擇具體化短暫化的原因,能往內找,就不要往外找。

比如,朋友不理你了,爲什麼不理你,因爲你認爲自己性格有問題,那麼這是很難去調整的,如果歸因於我總是罵他“笨蛋”,那麼你下次就不罵他“笨蛋”,就可以避免朋友不理你的這種情況了。

分享一個我覺得特別經典的例子:

“如果你的朋友是一個特別不會說話的人,或者說你本身就是一個特別不會說話的人,你會在一個人多的場合選擇怎麼做?”
第一種選擇,我覺得少說少錯,那我就乾脆不說話。
第二種選擇就是我覺得應該多說,練習一下,知道自己哪說的不好才能改。
選擇少說少錯的人,其實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積極,更積極的做法,
應該是把這次當做是練習的機會,所以要說話,勇敢的說,說出去效果不好,才知道不能這麼說,才知道應該怎麼說。
這樣還不算積極,更積極的做法是,在之前就研究了一遍怎麼說話的方法,然後把這次當做是一個實驗。
比這還積極的做法是,當遭遇到否定的時候,你說了,說的特別差勁,別人說「你怎麼這麼說話,你說話不行......
你不會認爲自己不行,你會覺得是現在不行:「我回去再調整一個方法,下一次出來喫飯的時候,我一定可以行。」

如果你總是“屢戰屢敗”,只通過用打雞血的方式鼓勵自己,最起碼也只是積極,而沒有競爭力,因爲你總是在不斷循環着自己的錯誤。

積極競爭力,抓住更多的機會,懂得消化失敗再行動,積累經驗,形成一個閉環,這是成功三角形。要相信自己是可以學習跟變化的,擁有這種“可控感”會使你越來越有經驗,行動也會越來越準確,直到遇到成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