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規》——那些讓明清皇帝們“扎心”的潛規則

腐敗是諸多封建朝代都想盡辦法試圖阻住卻基本無解的難題,而土地兼併、買官賣官、官場上的“潛規則”滲透進社會的方方面面催生各種權力尋租等問題,往往成爲王朝末世腐敗的具體表現形式。

所以在不少學者看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怪圈,並不是因爲某些人的保守和信念出了問題,而是整個王朝的監察機構和監督手段徹底失效,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和最高決策機構對此乾脆感到麻木,進而讓整個社會的風氣都對腐敗見怪不怪,才使得“潛規則”蓋過了真規則,讓那些我們總覺得爲人已經夠狠夠能耐的開國之君們都對此感到無可奈何。


本書中就詳細列舉了明清兩個朝代裏,數位較爲出名的皇帝和大臣在“腐敗”和“反腐”間的拉鋸戰。在每一章節的開頭,都用高度凝練精闢的文字,概括了一個時期或一個人面對“陋規”的特點。比如對底層官吏有着天然的偏見,所以給基層官員的工資待遇十分苛刻、殺貪官絕不手軟甚至不怕株連無辜,但最終沒能建立一個沒有貪官的世界的朱元璋;大名鼎鼎卻註定孤獨抗爭陋規、至死只被當成道德標杆的海瑞;出身高,從小敬畏父親,通曉官場陋規卻不怕反腐留下惡名、不惜違背父親處事原則大力反貪、做事有始有終又有改革創建能力建立“養廉銀”等制度的雍正皇帝;以及晚清官員裏爲官清廉,但又有才名又有幸建功立業的曾國藩,與能如魚得水地運用陋規也能做成事、但終究力盡才屈的李鴻章等人,書中都單獨對其性格的形成、處事原則、面對大事件時對陋規的態度,進行了很有說服力的剖析。


另外,書中還通過摘錄原文、轉述、引用其他史料或書信的方式,盡力向讀者還原了當時的整體社會氛圍形成的諸多陋規與歷史進程對書中主角的影響,所以,無論是人設始終堅持如一的,還是不得不向現實開始低頭裝聾作啞,甚至開始自欺欺人的——對這些人,上至看似統御四海的九五至尊,下至一生貧窮的底層廉吏,如果不能順應時代在有利於社會人口和資源的矛盾調配上提出更加有理有力的構想,從而有效改變社會氛圍,整肅反腐制度,書中都給出了“僅憑個人擔當禁慾主義的標杆很難扭轉乾坤”的回答。特別是乾隆皇帝這種能力出衆、意志力強,統治前期反腐工作突出、可是後期卻帶頭腐敗的矛盾人物,經由他們開了口子的不良社會風氣帶來的影響,則是最難消除的,也更容易被那些“反面教材”拿出來當作自己無法控制慾望的“擋箭牌”。

本書是一本內容詳實、邏輯清晰、材料豐富的好資料書,能給現代人以很深刻的啓示,引發厭惡貪腐的人以共鳴,是難得的能集學術性、思想性於一體,並能調動人積極閱讀的情緒和感情的佳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