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死亡詩社》有感

      觀《死亡詩社》,最後看到孩子們送別老師基丁老師時,陸續站在學習桌上,這正是老師教給這些孩子,如何看待生活,跳出習慣思維的一種方式,不覺淚流滿面。因爲一個熱愛表演的孩子,不能反對家長,不能繼續學習自己喜愛的專業,而選擇自殺,從而把責任推脫給熱愛教學,愛孩子的基丁老師。

    深感,做一名有追求的教育者太難了,面對孩子的單純僅僅點燃真不行,還要保護,培養逆商。激烈和激進的思想碰到激情澎湃的年齡是擦出了奇妙的火花,但這火可能成爲希望,也可能導致災難!到底什麼纔是好的教育,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很真實的一部電影,令人感動,特別是最後一幕,滿滿的心酸,但又覺得無比的溫暖,這樣有個性的老師應該被歌頌,應該被讚揚,希望自己在未來某個時刻也能夠遇到這樣的老師。其實這位老師說得對,無論是讀詩還是作詩都不需要太過拘泥於。詩歌爲什麼吸引人?因爲它有動聽的文字,美妙的意境,昂揚的精神。

    劇中,尼爾的死將全劇推向了高潮,給觀衆以深深地震撼,讓觀衆看到了潛藏在這羣孩子心中對理想與信念的執着追求,對教條主義和現實的反抗決心。但無疑尼爾的死又向大衆拋出了另一個問題,年輕的孩子們在面對阻擋自己追求夢想而又尚且無法抗衡的力量時能做的只有死亡嗎?我相信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答案要強迫孩子選擇他不喜歡的命運、父子關係不要像上下級關係一樣,更要像朋友一樣、不要出賣朋友、創新要一步一步來,步子邁太大發生什麼事有很大可能會怪在你的頭上,儘管你是對的,溝通好纔有可能避免。

    詩本來就不是單純靠技巧來表現的。一首好的詩應該是一個人情感的表達,詩人們靠敏銳的觀察力以及超人的表達能力表達出大衆沒感受到的或者是感受到了卻表達不出來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那些所謂的技巧,是因爲豐富的情感纔有的。生活不能沒有詩意,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爲它好玩,而是因爲我們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