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为什么要卖妹子(女儿)

妹子就是女儿的意思,客家人把嫁女儿说成是“卖妹子”,“卖”这个字很敏感,因为古代贫民的女儿从小被卖到歌舞团去学艺,学得一身才艺,再去为老板表演赚钱。

能够请的起这些歌舞团的人非富即贵,万一哪个大户人家看上了哪个歌妓,也可以通过重金赎回来家中做小妾。苏东坡的妾王朝云就是苏轼这么买回来的。

那么客家人口中的卖妹子,跟这个买卖妇女有关系吗?不是一回事。那是怎么一回事呢?我问过好些个人,没有人能够回答的上来。有人猜测这个说法跟彩礼有关,那究竟是不是跟彩礼有关呢?带着疑问我有问题上知乎,提出了“客家人嫁女儿为什么要说卖妹子?”的问题。

这个问题一抛出,有人说我是地域黑,好像我是要丑化某个地方的人似的。地域黑我的理解是讲某个地方的坏话,但是肯定不包括自己的家乡,讲自己家乡的坏话属于“自黑”了。现在问题是我家乡就有“卖妹子”的说法,倘若我家乡没有这样的说法,我也就产生不了这样的疑问。

还好有一些人知道这个现象并且说出了答案。解放前,客家地区,童养媳是常态,注意常态二字,意思是一般情况下,百分之七八十。生了儿子就要托亲戚帮忙物色一个女娃,买过来养大当媳妇。客家人把媳妇称作“心舅”,女娃必须异姓,客家人也讲究同姓不通婚。童养媳长大后,如果男家不满意,或者男娃长大后爱的人不是自己的童养媳,而是别的女人,会考虑转手,注意!转手童养媳不叫卖,而叫嫁!把童养媳当做妹妹一样嫁出去。

嗯,卖妹子,嫁心舅。

旧时,嫁女儿确实是卖,需要正儿八经地讨价还价,一般主人家不出面,委托媒人,或村里讲价高手来操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童养媳这种现象渐渐消失了。但是人们在口语中还保留了“卖妹子”这个词,所以就有了我一开始提出的疑问。

时至今日,广东的经济全国最强,但是广东这边的彩礼保持在比较理性的范围,穷一点的地方万儿八千,发达一点的地方三万五万的。

今天中国人的女性地位,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点了,社会不再敢将女性当作商品进行买卖了。但是戏剧性的是,女性自我物化的意识变强了,没房没车没存款,我就不嫁,可以当人小三,可以单身到老,就是不嫁给穷光蛋。

所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悲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造就了无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自由恋爱了,网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相爱的人,因为几十万彩礼,亲家变成冤家,对簿公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唯心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