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認爲正確的知識

在學習知識時,追根溯源很重要。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從三手或甚至更深的資料中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往往在這大多數人中能想到去尋找這門學問的源頭的在哪裏,是少數,這本身就很難得,所以市面上總是充斥着各家之說,不願意去辨別學問的真僞。

我們經常看到在很多文章會引用,關於六祖祖師講禪的偈子: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在《瑜伽師地倫》聲聞地講錄中,其中章節“定慧等持”南懷瑾先生闡釋很明確,包括出處,最初何意。爲了避免產生歧義,我把整個小節內容作個還原。

“等持者,謂三三摩地:一空,二無願,三無相”。在一靜慮,二解脫之後第三是“等持”,有人說這是大乘的三法印,就是定慧等待(小乘說法不同)。“空”,《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譬如佈施,如果住相就不對了。大乘一切經典,一切法門之法印,就是空,無願,無相。無願也叫無作,無住。所謂無住是一切無住。譬如六祖悟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是由無住的法門進入的,但他當時還沒有徹悟,只是初悟,悟了一點點,所以他作了一個偈子: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他的偈子確實是好,但是屬於半調子,只悟到空,至於由真空妙有的功用,是五祖夜半以袈裟圍着,再給他講一道《金剛經》,他才大徹大悟,悟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所以他就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到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時,空有雙融,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大徹大悟,現在講禪的,抓到雞毛當令箭,只講本來無一物,也就是隻講空的一面。所以後來有一個祖師悟了道:做個偈子幽默六祖說:

六祖當年不丈夫    倩人書壁自糊塗

分明有偈言無物    卻受他家一鉢盂

“復有三種,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這三種境界是我們的心理,我們都在“有尋有伺”的境界上,我們像狗找食物一樣,到處找:棲棲遑遑如喪家之犬,想找個空或者有的境界,坐在那裏找,空境界找不到,有境界找不到。

在生活中,本來就活的累,我們大多數人就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知識的真僞,去尋找知識的源頭。

我相信人跟世界的萬物相遇是有緣法的,不管你是接觸到的幾手知識,能讓你有興趣或從此在這個契機點決定從事某一個行業,一個全新的思路都是好的轉變,在生活中善於思考真的很重要。

講起知識的一二手性,突然想到,像某某明星們的資訊,如果林徽因還活在當今,絕對是網絡超級大IP.隨便一寫都是10萬+的爆文:什麼一個已婚少婦和三個男人的愛恨糾葛;論一個高級綠茶婊的自我修養,某小花又作妖,頂着一張盛世美顏興風作浪;爆“人間四月天”的那個“偶然”的內幕等等。林徽因的這些新花邊新聞婦孺皆知。

有一次在朋友抖音聽到一個導遊講的笑話,大概意思就是你們最羨慕的中國女性是誰?導遊說不是武則天,不是慈禧太后,是林徽因。我估計林徽因先生的棺材板快按不住了,很少人提及她是一位近代有才華的建築師,一心搞事業(夫妻倆致力於中國古建築)的女性。給我們將的很好:

如何區別知識的一二三四手性?古典老師

一手知識是一些正在被研究、思考和驗證的新鮮的思考,可能在這些研究者的腦子裏、筆記本上,還未完成後續加工,但是新鮮熱辣。另外一些思考被系統化表現出來,就成爲了專業期刊上發表的論文。

在學超級個體課程的時候,古典老師提出關於如何區別一二手知識的方法,在此轉述一下:

一手知識是一些正在被研究、思考和驗證的新鮮的思考,可能在這些研究者的腦子裏、筆記本上,還未完成後續加工,但是新鮮熱辣。另外一些思考被系統化表現出來,就成爲了專業期刊上發表的論文。

二手知識是含金量很高,忠實轉述的資料,比如維基百科、一些講述底層邏輯的書如《國富論》;還有一些比較中性的行業調查報告;還有系統整理後的各行業的優質教材和認證培訓。

三手知識是暢銷書,這些文字已經被改成公衆可以理解、方便傳播的文字,但是因爲需要被很低的認知資源理解,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同時也會加入一些不精確的概念。

四手知識是你常看到的,根據這些暢銷書和理論,大部分人寫了很多基於個人體驗的雞湯,加入了太多個人故事(我是如何一個小時掙到了200萬的?)或者是情緒因素(看懂了這個纔是中國人)。講一個觀點,但是要灌輸無數的濃烈的雞精。

三四手知識沒錯,但是你要有追求,古典老師沒有貶低第三、四手知識。三四手知識有它的優點,受衆面大,傳播效率很高,門檻不高,是大衆有機會發現源頭的重要手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