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談文學:無自由之思想則無優美之文學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男,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爲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爲“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古代文學史的研究,不光是鑑賞其文采意境,還用史學研究方法分析該作品的歷史背景與所含信息。曾著《論韓愈》一文,就是爲了讓世人更好地瞭解韓愈與古文運動的關係,直至​北宋,古文逐漸成爲全社會的主流文化。

陳寅恪在晚年最重要作品爲《柳如是別傳​》、通過這部傳記,明末清初的滄桑鉅變可見一斑,這也反映出陳寅恪先生"瞭解之同情"的文學研究思想。

考證文學作品事實原委,是陳寅恪先生研究古典文學的重點,曾對《琵琶行》的故事背景作細緻地考訂。

對《舊唐書》記載白居易被貶江洲司馬原委提出大膽質疑。

在研究《長恨歌》時,將其與陳鴻的《長恨歌傳》作對比研究,並指出唐傳奇興起與韓愈等人發起的古文改革有很大關係。

陳寅恪先生開創古代文學史研究的許多先河,對後世學者有着深遠的影響。​

來源:陳寅恪講國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