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享•燴


將近期讀過的書重溫一下,是這幾天一直想做的事情。

早上,精心熬了小米南瓜粥,水煮了雞蛋。看着南瓜墨綠的皮,在黃澄澄的小米里翻滾,不禁想,如果,生活是一碗粥,那書籍就該是這粥裏的南瓜吧。

盤點一下,近期閱讀了十六本書。


俞敏洪《行走的人生》

這本書,是年初新東方年會上發的,記得那天很冷,沒帶包,書是抱回家的。有點貪心,抱了兩本,一本送了一個友人,對於我,那該是一份珍貴的禮物了。

讀過很多本俞敏洪的書,是他不折不扣的粉絲。這本也是意料中的好書,關於旅行,關於閱讀,關於人生感悟,關於教養,關於社會。其中最喜歡的章節是“滋養生命的小事”,一條小溪,一場電影,一片格桑花,一棵老桃樹,一隻蝸牛,這些日常裏的遇見,在俞敏洪眼裏,都是生命和季節的相應,亦或雲飛花開,亦或潸然淚下,亦或猶如初見。這些情愫,細膩到清風徐來,豁達到放歌生命。

俞敏洪曾經說過,不做新東方,他會成爲一個詩人。難得的是,做了新東方,並沒有泯滅他的詩人情懷。


村上春樹《且聽風吟》

作爲村上的處女作,此書看了兩遍。夏初的一天,看見書櫃裏這本看過的書,怎麼也想不起書的內容,索性又看了一遍。

此時再回憶,朦朦朧朧記得裏面有一個小青年叫“鼠”。書外,關於村上倒是記得很多。1979年的某一天,當時做酒吧小老闆的村上,突發奇想,想寫點類似小說的東西,於是就有了《且聽風吟》。從此,世間就少了一個酒吧小老闆村上,多了一個作家村上。除《且聽風吟》外,還看過他《挪威的森林》。關於村上,最讓人佩服的不僅是他寫作的勤奮,還有他對運動的熱愛,他用幾十年堅持的跑步,告訴人們,一個自律的人,會有怎樣精彩的人生。


(德)安妮•弗蘭克《安妮日記》

這是一本讓人讀來不想放下的書,小主人公安妮1929年6月12日生於德國法蘭克福,是家中最小的女兒,由於納粹排斥猶太人,安妮一家遷至阿姆斯特丹,德國攻佔荷蘭後,安妮和姐姐一同轉入猶太人學校,安妮從這時開始寫日記。1942年,安妮一家搬入父親公司的閣樓,躲在“密室”,過起了提心吊膽的生活,1944年8月,遭人告密,同住“密室”的八個人,被德國和荷蘭的警察逮捕,除安妮父親之外,安妮在日記中記錄的其餘七人皆死於集中營中。戰後,基於女兒生前的願望,安妮的父親將她的日記公開出版。

日記始於1942年6月14日,止於1944年8月1日。

安妮日記,通過一個十三歲女孩兒的視角,我們看到了身處逆境裏,同處“密室”的人們對自由對美食的嚮往,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和人性中或自私,或善良,或貪婪,或忘我本性的流露,以及德國納粹的殘忍暴戾。

大冰《好嗎好的》、《我不》

能讀到大冰的書,要感謝四文。

大冰的這兩本書,都是由一個一個故事穿成的,每個故事都很感人。在麗江古城,有一個大冰的小屋,來這裏的人天南海北,大多是懷揣夢想的歌手。唱歌,喝酒,講故事。歌與酒,都在故事裏,哭與笑都在淚水裏,醒與醉都在歌聲裏。他們的故事是他們的,是大冰的,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誰的人生沒有故事?只是,有些時候,我們還需要像他們那樣,再堅強一點,再隱忍一點,再樂觀一點。

我有酒,你有故事嗎?

我有故事,你有酒嗎?

人生,誰都需要這樣的邂逅吧?

在大冰的書裏,關於支教,他不主張爲了給自己的履歷加分的短期行爲,認爲是對被支教孩子的冒犯。關於流浪歌手,他認爲,不要以爲夢想都能在流浪後成真。

大冰的朋友都是來自五湖四海,他的故事裏有很多方言。他有一個東北朋友,愛說犢子,比如,扯犢子,癟犢子,小犢子,他向大哥討教:這犢子到底是啥玩意兒?大哥回答了仨字:滾犢子。

王小波《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沉默的大多數》、《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我的精神家園》

沒讀王小波之前,常在一些文章裏看到他的名字,他的語錄,他和李銀河的愛情。於是,一氣買回了這些書。比較而言,更喜歡他的雜文,無比羨慕他筆下那頭特立獨行的豬。欣賞他給李銀河的信裏,開頭那句“你好啊,李銀河”。王小波的小說,讀起來有些繞,時不時就會蒙圈,似乎裏面那些以王二爲首的人物,個個都神神叨叨的。但是,這正是王小波的厲害之處,不經意間把文革時期,一些匪夷所思的荒唐事情,訴諸於筆尖的人物,然而,在他的作品裏,你又看不到他對時代和現實社會的批判,這些僅僅是他的人物和故事的背景而已,這恰恰又是王小波文學的幽默所在,他顛覆了人們對文學的傳統認知,以及文革是場災難的認知。

讀王小波的書,另一個觸動是:自己的無知。很多書中提及的作品,不要說看,連聽過都沒有。

正如蘇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白巖松《白說》

想到白巖松,就會想到崔永元,還有柴靜,不是因爲他們都是或曾經是新聞工作者,而是感覺他們骨子裏有共同的東西。這些東西,姑且稱之爲精神,是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白說》,就自始自終涵蓋了這種精神。

白巖松對古典音樂的喜愛,對論語的解讀,對運動的堅持,展現了他新聞之外的另一面,博學,多識。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生活裏,每個人都會有傷感、無奈、困惑,白巖松給出方法是,聽音樂,讀書,運動。

楊絳《我們仨》

很早就想讀這本書,沒有刻意去找,找到和意外的遇見,驚喜是不一樣的。

楊絳先生的文風,用詞,不同與衆。就那麼娓娓道來,她的阿媛,她的鐘書。阿媛的聰慧,鍾書的笨拙,他們仨門裏門外的日子,慢慢地在文字裏,從我們眼前劃過。不喜不悲的文字,讓人讀來,盡是替他們的悲與喜。早些年,世人皆知錢鍾書,慢慢地,慢慢地,才明白,恰恰是有了楊絳,他們才得以相互成就。

“我們仨失散了。”

僅此一句,就把不捨,留戀,無奈,盡數道來。

如今,他們仨,還是他們仨,他們註定不會再失散。


梁文道《我讀1》,《我讀2》

最早知道梁文道,是在竇文濤的“鏘鏘三人行”裏,很喜歡這檔談話節目。

鳳凰衛視有個讀書節目,叫“開卷八分鐘”,由梁文道主講,《我讀1》和《我讀2》就是根據節目整理出版的。

這兩本書閱讀下來,先是又一次覺得自己的無知。

其次是爲梁文道的學識而感嘆,他點評的書籍,都是他閱讀過的,書籍涵蓋包羅萬象。他的點評也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不帶有任何成見。看他的點評,讀過的書,會拓寬你的理解角度和深度,沒讀過的,會使你獲得啓迪,想去讀,可謂拋磚引玉。

(美)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這是一本關於人性,友誼,背叛,贖罪的好書。曾經專門爲此寫過文字,這裏就不再重複。

如果說,一定要叮嚀點什麼,那就是,快點去閱讀這本書。哈桑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定會讓你動容。

近期,還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聽了《李白傳》,《蘇東坡傳》,《瓦爾登湖》,《杜月笙傳》,《朱元璋傳》,《教父》,《簡•愛》等人物傳記和書籍。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年少時常把高爾基這句話抄在筆記本上,此時,書籍與我,或許就是小米南瓜粥裏那幾塊黃澄澄綠瑩瑩的南瓜。

梁文道說:“讀書到了最後,是爲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世界有多複雜,書就有多複雜,人有多少種,書就有多少種。”

讀書,會讓我們更寬容。

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亦是閱己。

你是誰?你是你所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