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享•烩


将近期读过的书重温一下,是这几天一直想做的事情。

早上,精心熬了小米南瓜粥,水煮了鸡蛋。看着南瓜墨绿的皮,在黄澄澄的小米里翻滚,不禁想,如果,生活是一碗粥,那书籍就该是这粥里的南瓜吧。

盘点一下,近期阅读了十六本书。


俞敏洪《行走的人生》

这本书,是年初新东方年会上发的,记得那天很冷,没带包,书是抱回家的。有点贪心,抱了两本,一本送了一个友人,对于我,那该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了。

读过很多本俞敏洪的书,是他不折不扣的粉丝。这本也是意料中的好书,关于旅行,关于阅读,关于人生感悟,关于教养,关于社会。其中最喜欢的章节是“滋养生命的小事”,一条小溪,一场电影,一片格桑花,一棵老桃树,一只蜗牛,这些日常里的遇见,在俞敏洪眼里,都是生命和季节的相应,亦或云飞花开,亦或潸然泪下,亦或犹如初见。这些情愫,细腻到清风徐来,豁达到放歌生命。

俞敏洪曾经说过,不做新东方,他会成为一个诗人。难得的是,做了新东方,并没有泯灭他的诗人情怀。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作为村上的处女作,此书看了两遍。夏初的一天,看见书柜里这本看过的书,怎么也想不起书的内容,索性又看了一遍。

此时再回忆,朦朦胧胧记得里面有一个小青年叫“鼠”。书外,关于村上倒是记得很多。1979年的某一天,当时做酒吧小老板的村上,突发奇想,想写点类似小说的东西,于是就有了《且听风吟》。从此,世间就少了一个酒吧小老板村上,多了一个作家村上。除《且听风吟》外,还看过他《挪威的森林》。关于村上,最让人佩服的不仅是他写作的勤奋,还有他对运动的热爱,他用几十年坚持的跑步,告诉人们,一个自律的人,会有怎样精彩的人生。


(德)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这是一本让人读来不想放下的书,小主人公安妮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家中最小的女儿,由于纳粹排斥犹太人,安妮一家迁至阿姆斯特丹,德国攻占荷兰后,安妮和姐姐一同转入犹太人学校,安妮从这时开始写日记。1942年,安妮一家搬入父亲公司的阁楼,躲在“密室”,过起了提心吊胆的生活,1944年8月,遭人告密,同住“密室”的八个人,被德国和荷兰的警察逮捕,除安妮父亲之外,安妮在日记中记录的其余七人皆死于集中营中。战后,基于女儿生前的愿望,安妮的父亲将她的日记公开出版。

日记始于1942年6月14日,止于1944年8月1日。

安妮日记,通过一个十三岁女孩儿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身处逆境里,同处“密室”的人们对自由对美食的向往,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和人性中或自私,或善良,或贪婪,或忘我本性的流露,以及德国纳粹的残忍暴戾。

大冰《好吗好的》、《我不》

能读到大冰的书,要感谢四文。

大冰的这两本书,都是由一个一个故事穿成的,每个故事都很感人。在丽江古城,有一个大冰的小屋,来这里的人天南海北,大多是怀揣梦想的歌手。唱歌,喝酒,讲故事。歌与酒,都在故事里,哭与笑都在泪水里,醒与醉都在歌声里。他们的故事是他们的,是大冰的,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谁的人生没有故事?只是,有些时候,我们还需要像他们那样,再坚强一点,再隐忍一点,再乐观一点。

我有酒,你有故事吗?

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人生,谁都需要这样的邂逅吧?

在大冰的书里,关于支教,他不主张为了给自己的履历加分的短期行为,认为是对被支教孩子的冒犯。关于流浪歌手,他认为,不要以为梦想都能在流浪后成真。

大冰的朋友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他的故事里有很多方言。他有一个东北朋友,爱说犊子,比如,扯犊子,瘪犊子,小犊子,他向大哥讨教:这犊子到底是啥玩意儿?大哥回答了仨字:滚犊子。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

没读王小波之前,常在一些文章里看到他的名字,他的语录,他和李银河的爱情。于是,一气买回了这些书。比较而言,更喜欢他的杂文,无比羡慕他笔下那头特立独行的猪。欣赏他给李银河的信里,开头那句“你好啊,李银河”。王小波的小说,读起来有些绕,时不时就会蒙圈,似乎里面那些以王二为首的人物,个个都神神叨叨的。但是,这正是王小波的厉害之处,不经意间把文革时期,一些匪夷所思的荒唐事情,诉诸于笔尖的人物,然而,在他的作品里,你又看不到他对时代和现实社会的批判,这些仅仅是他的人物和故事的背景而已,这恰恰又是王小波文学的幽默所在,他颠覆了人们对文学的传统认知,以及文革是场灾难的认知。

读王小波的书,另一个触动是:自己的无知。很多书中提及的作品,不要说看,连听过都没有。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白岩松《白说》

想到白岩松,就会想到崔永元,还有柴静,不是因为他们都是或曾经是新闻工作者,而是感觉他们骨子里有共同的东西。这些东西,姑且称之为精神,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白说》,就自始自终涵盖了这种精神。

白岩松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对论语的解读,对运动的坚持,展现了他新闻之外的另一面,博学,多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生活里,每个人都会有伤感、无奈、困惑,白岩松给出方法是,听音乐,读书,运动。

杨绛《我们仨》

很早就想读这本书,没有刻意去找,找到和意外的遇见,惊喜是不一样的。

杨绛先生的文风,用词,不同与众。就那么娓娓道来,她的阿媛,她的钟书。阿媛的聪慧,钟书的笨拙,他们仨门里门外的日子,慢慢地在文字里,从我们眼前划过。不喜不悲的文字,让人读来,尽是替他们的悲与喜。早些年,世人皆知钱锺书,慢慢地,慢慢地,才明白,恰恰是有了杨绛,他们才得以相互成就。

“我们仨失散了。”

仅此一句,就把不舍,留恋,无奈,尽数道来。

如今,他们仨,还是他们仨,他们注定不会再失散。


梁文道《我读1》,《我读2》

最早知道梁文道,是在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里,很喜欢这档谈话节目。

凤凰卫视有个读书节目,叫“开卷八分钟”,由梁文道主讲,《我读1》和《我读2》就是根据节目整理出版的。

这两本书阅读下来,先是又一次觉得自己的无知。

其次是为梁文道的学识而感叹,他点评的书籍,都是他阅读过的,书籍涵盖包罗万象。他的点评也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不带有任何成见。看他的点评,读过的书,会拓宽你的理解角度和深度,没读过的,会使你获得启迪,想去读,可谓抛砖引玉。

(美)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这是一本关于人性,友谊,背叛,赎罪的好书。曾经专门为此写过文字,这里就不再重复。

如果说,一定要叮咛点什么,那就是,快点去阅读这本书。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定会让你动容。

近期,还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听了《李白传》,《苏东坡传》,《瓦尔登湖》,《杜月笙传》,《朱元璋传》,《教父》,《简•爱》等人物传记和书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年少时常把高尔基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此时,书籍与我,或许就是小米南瓜粥里那几块黄澄澄绿莹莹的南瓜。

梁文道说:“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读书,会让我们更宽容。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亦是阅己。

你是谁?你是你所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