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昧因果

哲學不是紙上談兵,其實也很能指導日常。我最近讀了一些不同人的哲學觀點,對其中一下頗有感觸。比較難以理解但是又自成方圓的是休謨的觀點。他認爲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有很多東西不是能夠用原因解釋得清的,不是靠主觀的本體通過思考能找到因果來解釋這個莫測的世界的。休謨的哲學體系是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否定。笛卡爾的思,本來就是一種經驗流的集合,而這些經驗是我所看到的東西,還有很多看不到的、看到忽略的東西我是無法解釋的通,也沒有思考,甚至很根本的知識無法找到起源。

但是其實跟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的角度又不甚一樣。休謨更專注的是思考方式。如果我們的思維能夠從對自我的這種執着和冥思中脫離,從生命成長的角度來說,這可能就是佛教所說的,放下自我,破除執念。

人生中的大多數煩惱也源自執念,像是別人怎麼看我,我是什麼身份,以及我的存在是否遭受危害,例如在社交場合,如果有人說了什麼不尊重的話,或者是受到忽視做出糗事,都會讓我們感到很不愉快,好像有一個很核心的東西,關於自我的東西受到傷害,但是如果這種東西只是假象,並不真實存在,我們何苦這麼遷就它呢?何苦爲了它而汲汲於追求名利,甚至在追求中折損幸福呢?

就是如果沒有面子的問題,不擔心個人的成就,不考慮他人對我的觀感,你是不害怕死亡的來臨,到了這個地步,自然而然就能從煩惱的源頭解脫出來。無論是什麼樣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在意的事情,就容易引發激烈的情緒。但任何時刻,但情緒的波濤湧起難以負荷時,如果能暫時放下自我,雖然憤怒的情緒不會馬上消失,但也只是在心理上的波瀾,它會自然減緩,逐漸消退。

很多人在生活中很容易輕率的去付出因果,就是把兩個事情用因果關係連接在一起,可能這個因果呢,本身都不是特別的成立。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是懷疑精神,減少因爲這種錯誤的知識導致錯誤的思考與抉擇。

休默更進一步認爲,這種因果很大多數情況不絕對存在。其實他意思是說我們要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引入蘇格拉底所強調的無知之知。無知之知是說,我們完全無法估算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知識是我們不知道的。因此依照我們當前的認識、我們現在的知識和直覺,做判斷是遠遠不足的。

在我們的思考中,因果觀非常根深蒂固。如果放下習慣性的世界觀,讓想象力冒險衝出囹峿,就會發現如果一切事情的出現都無法找到原因,好像沒什麼奇怪的。

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存在着我們無法用語言描繪的一些東西,可能你某些心境會被某些非語言非文字的部分解釋,也很自然。不能言傳,只能意會。很可能大部分真理就是這個面貌。

如果不執着於表面的解答,讓這思維轉化成生活的智慧,就會讓哲學思維走入理性之外的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