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從最骯髒的媒介中找尋最純潔的寶貝


前一陣子,我的一位文友說:媒體文都是一些垃圾文,也沒有什麼學術價值。當時對她的評論,我總是置模棱兩可的態度。一邊是置肯定態度,對於任何有成就的老師,我首先是接受她的學術成就。這樣才能學習她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來補足自己的短板。

對於有些話,如果內心不能很快地表態。就讓這些話慢慢地沉澱與積累,心中總會獲得一個答案的,也許是自己知識太過淺薄。不能給出滿意地答覆,但心中總是持一種懷疑的態度。

現代的自媒體,可是代表着一種主流的前沿熱點啊?與咱老百姓關注的生活、藝術、科技及專業喜好可都是密切相關啊!近幾個月在頭條上的熱點創作的內容可謂是包羅萬學,需要很綜合的知識儲存。爲了獲得問題的答案,需要查資料,好多不懂的問題都尋找到了答案。隨着不斷地參予創作,知識的豐富面也會逐漸增多。

就似下班後不知道尋找什麼話題進行筆聊般,無意間在記錄本上,翻到了我往日記載的這樣一句話:"文學是從最骯髒的媒介中找尋最純潔的寶貝"!看到了這句話,困惑我好久的問題,終於被釋解了。

這句話是哪個高人說的呢!他就是諾獎得主漢德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位2019年獲得諾獎的得主。

彼得·漢德克,奧地利作家、編劇、導演,1942年生於奧地利格里芬,1960年入格拉茨大學學法律,並參加了青年作家團體“格拉茨人社”。

以獨創性的語言探索人類經驗的廣度和特性,影響深遠”。瑞典學院公佈了2019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漢德克獲獎恰好應驗了2004年諾獎得主埃爾弗裏德·耶利內克的那句發自肺腑的感嘆:“漢德克是德語文學活着的經典,他比我更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65年,漢德克公開發表了他的第一本小說《大黃蜂》,之後放棄學業,成爲一名自由作家。

1966年出版的第一部劇作《罵觀衆》以直接辱罵觀衆的方式,消泯了臺上臺下的界限,開創了劇作的新方式。1967年他最著名的劇作《卡斯帕》發表,成爲德語戲劇中被排演次數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現代戲劇史上的地位堪比貝克特的《等待戈多》。

1973年,因在戲劇的突出成就,獲得德語文壇最高榮譽——畢希納獎,當時年僅31歲。他創立了顛覆性的“說話劇”,消除了布萊希特極力保持的演員與觀衆、戲劇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即“陌生化”或“間離”,獲得2009年度的弗朗茨卡夫卡獎。

大家熟知的電影《柏林蒼穹下》也由他編劇。2014年獲國際易卜生獎。瞭解了漢德克這些在文學上的傑出成就,我們便能深切感受到他所說的"文學是從最骯髒的媒介中找尋最純潔的寶貝"這句話來源於他豐富的生活閱歷。

​當然,每個人的創作出發點都不一樣,有的文友以講歷史的形式、有的以講民間故事樣式、有的直接追蹤熱點,像我就是想以學習型爲主,與平臺同步而行。當然有充足的時間,自己可以適當嘗試搞一下創作,在這條循序漸進的路上,總會得到些收穫。

寫作就像財富投資一樣,就是不斷地學習並複製他們成功的經驗,這可能就是一條最簡單最快的捷徑,可以讓我們少走些彎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