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核心秘密

回复66免费领取自媒体运营

                写作的核心秘密

文/夏阳

小小说写作,很多作者最初是自发式的,土豪一样挥霍自己的天性和灵气。但时间一久,便败家子一样败下阵来,多年储备的才气和阅历衰竭,从此江郎才尽,泯然众人矣。

我的意思是说,他肚子里没货了,不能具有“发现”的眼光,或者缺乏“发现”的能力。这种眼光和能力,正是来自阅读的启示。阅读往往能提供“发现”的视角,提供崭新的写作视野和灵感源泉。

阅读是写作的核心秘密。怎么阅读?

老师曾经夸赞我是“老练的新人”,出手不凡,写作起点很高。其实他不知道,我在写作小小说之前,曾经闭门苦读三个月,对1500篇小小说可以如数家珍。

我是这样想的,要想写得比别人好,就必须尊重前辈和同行的经验,了解他们写过什么,写到什么程度。翻译成古文,即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种大面积的阅读,等于让我拥有了一大批老师,等于吃过“百家饭”。故此在写作还没有启动之前,便站在小小说的前沿,具有开阔的写作视野。

刘老师是小小说界的常青树,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写作生命力。我非常乐意举他为例来阐述阅读的必要性。刘老师每晚八点睡,凌晨四点起,读书写作三个半小时,然后去上班。每周七天,两天写两篇小小说,另外五天则用来读书。

三十多年来,一年365天,如果没有突发事情,几乎天天如此,雷打不动。五读二写,集腋成裘,三十多年如一日,是刘老师创作高产且质优的秘密所在。

小小说界另一位常青树谢老师曾经撰文道:“20世纪80年代,我在计委供职。当时,我把阅读列入个人的五年计划,系统地阅读了各方面的书籍。后来,我又定了两个五年计划,每个计划都有侧重。我现在的底子就是那三个五年计划。现在,按时间划分,我是七分时间阅读,三分时间创作。”

阅读量庞大而作品数量不多的王奎山老师,生前发信息叮嘱我:“九成阅读,一成写作。”于老师更绝,成天沉迷在书的海洋里,仅日本一个国家,他说可以列举出名字的作家不下五百位。

所以,你写不出来,笔头枯竭,主要是肚中空空如也,平时没有读书,阅读量不够,储存太少。仅小小说创作领域而言,只要是创作力旺盛不衰者,都意味着他们背后有一间汗牛充栋的书房,以及长年坚持不懈的阅读习惯。只有大量的阅读,嗜书如命,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助。任何一位作家创作的成功,都经历过“模仿——学习——融汇——贯通——超越”五个过程。只有贯通之后,才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才能尽情地唱自己的歌,才能亮出美妙动听的天籁之音。

我们写小小说的,没有过多的条件和精力去直接接触外国文学,那不妨多学习优秀行家的作品,做二道贩子。”此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道破了阅读方向的重要性。

我在写作初期经营过“夏阳村”这一地域题材。故乡方言、民风民俗、日常起居、生活场景,甚至包括农用工具的叫法,它们如何转化成文字,让我深感困惑。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我在离故乡两百公里半径的范围之内,选取了两个典型的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系统地阅读。

他们的作品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阅读,就是为自己寻找性情相投的师长。所谓性情相投,指的是地域、风格、题材等某种共性。你可以寻找几个共性的作家,也可以从其他艺术门类寻找一些共性的作品,比如诗歌、散文、长中短篇小说,甚至电影、音乐、动漫等。就我个人而言,读书庞杂,一些籍籍无名的影评、美食和旅游等文字,让我如获珍宝。

很多同行,他们之间很忌讳对方去参观自己的书房。每个作家都悄悄拥有几个他关注的中外大师,那是他们写作的源头。

作家经常工作之余,经常骑一辆摩托车奔波于周边的村头巷陌、田间地头,像一个标准的农民混迹于市井,谦逊于乡野,多少年来乐此不疲。所以,他对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对乡村掌故、城镇民俗,对吃喝拉撒、儿女情长,莫不了如指掌。

阅读社会,其实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补充,是作品接地气的一种“软着陆”。只有经过这样的阅读,才能还原出日常生活中那些毛茸茸的细节,那些有质感、有温度的场景,从而使你的作品变得色彩丰富,意蕴深厚,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写作是漫长之旅,是一条看不到头的道儿,根本无捷径可言,唯有心态平和,步履从容,读万卷书,行天下路,方能有所作为。

一个写作者,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而不仅仅是为了功利性的写作。阅读,阅读中所带来的思考,能消减你人生的孤独。写作的寂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儿,如果还能引发你漫无边际的想象,雪花纷飞的灵感,即使不去写,都曼妙无比。

这是读书人的幸福,千金难买的享受。写作的本质,就是和读者分享阅读过程中的快乐。所以,我建议初学者不要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缓一缓,多阅读,多思考,享受这破茧成蝶的快乐,而不是把写作变成牛马般的劳作和流水线式的生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