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當代會出現只能閱讀,不能吟誦的“啞巴詩歌”?

現代詩出現了許多隻能閱讀而不能誦讀的“啞巴詩歌”,爲什麼會這樣?

爲什麼會這樣?

因爲義務教育只教背詩,不教寫詩唄。

而新一代年輕人有熱情、有激動、發自原始本能地想用詩歌這種高層次的文學形式表達出來,卻發現一接觸到的就是什麼規則都沒有的現代詩,就真的以爲只要是抒發了感情,朦朦朧朧的文字就是“詩”。慢慢地被自己的思維強化,即使真正有人指出他們的“詩”有問題,他們也會以“浪漫自由”的藉口來回避,完成自以爲是的邏輯自洽。

這種自洽其實就是一種自困,眼光不會也不願意望向真正的詩歌領域,自然都是胡寫亂湊的東西了。

而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又分爲兩種,一種是隻講押韻、合口的打油詩,另外一種就是題主提到的這種“啞巴詩歌”了。

詩是什麼?

詩是韻文。

即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景、言之有情的文章,又是押韻的、精煉的文學作品。

這是詩歌的原生特性,區別於其他的文體。

當現代詩拋棄格律,甚至拋棄音律、拋棄押韻、拋棄節奏的時候,這些作品就成爲了另外的格式,不再是詩了。可以說是段子,可以說是散文,可以說是散文詩,但都不是詩了。

啞巴詩歌正是完全拋棄了詩歌的原生屬性,而寫作者還自以爲是詩,好事者就取了個“啞巴詩歌”的外號來戲虐。

其實,啞巴詩歌已經不是詩了。

就好像我們說散文詩不是詩一樣。這都是文體在各種力量衝突下的變化,有文化本身的尋路,更多地是現代詩對中國音律學的矯枉過正,寧可錯殺的衝擊。

我們考查現代詩,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它是否有詩的本質特性:平仄(抑揚頓挫)、節奏感、押韻。唯有在明裏暗裏遵守着這三條底線的我們才能稱其爲詩,即使它遵守的是最寬鬆的平仄,最讓人迷亂的節奏,最摸不着邊際的押韻,這也不影響它還是詩,還是現代詩。

詩的形式在兩千多年來一直在變化。這種變化衍生出各種不同的體裁。從最早的二言詩,到四言詩,到五六七八九言詩,雜言詩,長短句,曲子詞,柏梁體,絕句,律詩,排律,詞牌,散曲,順口溜,打油詩。但是詩心從未改變,詩的三個本質要素也從未變化:抑揚頓挫、節奏感、押韻。

詩一直在進步,雖然我們爲它取了各種各樣的名字,但總的來說都是中國詩歌。

詩最早脫離音樂而獨立存在可以追溯到漢代,音韻學大發展之後,詩歌開始依靠文字本身音律調節成爲一種吟誦體,文本體。但是詩和音樂是原始共生的,和吟誦也是不可分割的。

當一首詩不能吟誦,不能配樂演唱了,證明它已經完全拋棄了詩歌的三個基本特質。

那麼,它就不再是詩。哪種類型的都不是。

“啞巴詩歌”只是對這種不知所謂的文體的外號,與詩歌已經完全沒了關係。

不懂的人以爲自己寫的是詩罷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