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治長第五》12:神龍見首不見尾

《論語·公治長第五》12:神龍見首不見尾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三國演義》中劉備與曹操之間有段以龍比英雄的話,說得很是精彩:“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爲物,可比世之英雄。”

回顧一下,不獨龍和英雄之間有共性,就連聖賢和龍之間也是有共性的。

子貢作爲孔子比較得意的學生之一,這一天,終於忍不住說出孔子的偉大來。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意思是說,先生講詩書禮樂,是可以感受和體味的,先生講性與天道,則是難以體察和領會的。

這段話說得很是奇怪,壓根不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習慣。

一、文章何以得“聞”

文章都是用來看的,讀的,怎麼是用來“聞”的?

有個在購書中心讀者俱樂部工作的朋友,大家都很羨慕他的職業。有一次,私下裏聊天,我們問他是怎樣看待閱讀的。他說:“這麼多年的工作經歷,讓我有了不同於一般讀者的能耐,我總能將一本讀者需要的書,從汗牛充棟的書堆裏扒拉出來。我也能夠很敏感的意識到,某一本新上架的圖書可能要火。”

通常情況下,我們讀書是一本一本來讀的。更有甚者,是一頁一頁來讀的。很少有人像那位朋友一樣,是一堆一堆去讀的。等到一個人真正讀過一堆一堆的書時,才能明白子貢所說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是什麼意思。那是一個人有了豐富的閱讀經驗之後,在衆多的閱讀對象之快速找到有價值的文章的本事。

這句話的深層次意思是:先生關於詩書禮樂的文章,我們是可以感受和體味,並從中直接汲取營養的。爲此,我們能夠認識到先生這一類文章的經典價值。

比如《論語》,孔子所說的話,穿越兩千多年的歷史時空,仍然熠熠生輝。有人說,經典是活到現在的過去。兩千多年的時光,絲毫不能掩去孔子文章的光輝。

二、說出來的性與天道,何以不可得“聞”

孔子還有像龍一樣,升隱的一面。這一面便是他“言性與天道”的一面。

“性與天道”恰恰是孔子內心深處認爲最有價值的深刻的東西,因此,他通過“言”的方式來表現。從信息學的角度講,言分爲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口頭語言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爲肢體語言、表情語言等。但不拘哪種語言,都是作爲信息的載體而存在的,所承載和傳遞的都是相應的信息。因此,孔子“言性與天道”,就是通過語言的方式傳遞關於性與天道的信息。

遺憾的是,這一類信息,他的弟子們,很少能夠正常接受。用子貢的話講,叫“不可得而聞也”。

風水家中流傳一個傳說,孔子死後,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都爲他守心喪三年,只有子貢爲他守墓三年。而且,孔子的墓地,也是子貢選的。一開始,同學們看中的墓地,是後來葬漢高祖的地方。子貢認爲那個地方葬孔子是不夠的,因爲那只是一個帝王之地。孔子作爲千古聖人,應該葬在更好的地方。後來,才選擇了曲阜。

傳說畢竟是傳說,當不得真。但孔子的弟子之中,有能看風水的高人,應該不是杜撰。就子貢而言,依稀接受了點老師關於“性和天道”的訊息,應該也是不爭的實事。但就算在這位高徒看來,老師講得“性和天道”,也是難以體察和領會的。

三、何爲“文章”

現代人中,流行一種說法,叫“不要做表面文章”。也就是說,就文章的本意而言,是有一種表面文章的意思存在的。

在子貢所處的時代,“文章”不僅僅是書面文字組成的意義羣。也包括了一切言語、思想、行爲、舉動、待人接物、處世表現等。一切表現於外的都可以叫做文章,做事情有章法,有藝術感,都可以叫文章。

子貢所謂“夫子之文章”,指的是夫子所表現出來的一切有章法的爲人處世藝術,當然也包括他在課堂上說的話,做的事。

四、“我”之爲龍

如果我們把自己當做一條龍的話,升隱起來的那部分,是我們願意故弄玄虛去升隱的嗎?

顯然不是,我們只是自然而然的升隱,自然而然的大小,自然而然的飛騰於宇宙之間,潛伏于波濤之內。絕不會有故弄玄虛的成分。

孔子也是如此,他當然不是要在弟子面前故弄玄虛。而是他的博學、他的靈性,決定了弟子們的望塵莫及。造成了弟子“不可得而聞也”的實事。

幸運的是,孔子是個好老師,在他的教學內容——詩書禮樂方面,都是可得而聞的。在他並不作爲教學內容的“性與天道”方面,纔有“不可得而聞也”的一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