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邊邊(40)

宜昌邊邊(40)


△如今肖家巷裏的清真寺

四十、宜昌的回族

在宜昌,有些老地名和老街巷是以家族的姓氏命名的,光是作爲老城區主體的西陵區就比比皆是。比如唐家灣、康家巷、常家灣、童家巷、廖家臺、汪家巷、蘇家榜等等。其中肖家似乎在當年的宜昌邊邊分佈廣泛:東山上有肖家崗,珍珠嶺下有肖家巷。其實,肖家巷靠着珍珠嶺那邊原來有一小崗,很久以前曾住過姓肖的人家,清末民初,因修建川漢鐵路的築路大軍在宜昌古城大東門外安營紮寨,在民.國初年形成街巷之後即以原住民的姓氏而得名。

現在的肖家巷可比已經快消失不見的木橋街知名多了。從二醫院對面走進那條有些狹窄的小巷,迎面那座阿.拉.伯風格的清真寺就會給每一個人都留有印象。可誰知在宜昌的歷史上,宜昌城區的第.一座清真寺最初坐落在天后宮巷爾雅臺畔(位於現在西陵一路建行大廈背.後),建於清順治年間(1638-1.6.44年),佔用的是爾雅臺的宅基.地,除了前後府臺判.決的結果截然不同,還有不少民間傳說。那些典故太長、那些故事太多,可是與肖家巷無關,不說也罷。

按照寫過《宜昌回族及伊.斯.蘭.教梗概》的王俊先生的說fa,回族遷入宜昌數量最多可追溯到清朝咸豐年間(1851-1861年),原住在鄂北、荊沙、湘北等地的回族,還有來自南京、河南和雲南的。因受天災人禍的影響,流離失所,紛紛來宜昌謀生,逐步定居下來,繁衍生息。而當時的宜昌,因爲有了川鹽濟鄂、有了煙.土貿易,正依託着長江這條huang金水道,快速繁華興旺起來。

他們懂得"抱團取暖"的道理,所以他們羣聚之地就以雙堰塘(環城北路與育才路交匯處,金安奧園小區)、中營街(宜昌三中附近)、縣府路(獻福路)、北正街、大東門外正街(東門外正街)等地爲主,主要從事小型貿易、清真飲食、牛羊屠宰和牛羊買賣行業。有資料表明,在舊社.會,回族兼受民.族歧視和宗.教束縛,僅十幾戶能維持一般生活,無職業者只有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計,生活極其貧困。

據王俊介紹:"清朝末年,宜昌城外已逐步形成街市,且住有部分回民。民初時期,由於時局動.亂,經常宵禁,關閉城門早,因此對信教者帶來很大障礙。往往因進城去天后宮巷清真古寺禮拜後而不能出城。"於是,上世紀二十年代,那些住在宜昌古城外的回民、當然有不少是在東門以外從商的回族便聯名發起在城外籌建新的清真寺。這纔是真.實。看見有些文章說"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穆斯林信徒在今宜昌市肖家巷修建'清真寺'一座,並進行傳教活動"實屬誤導,那是信不得的。

史料記載,回族當時公推一位jiao張國昌的阿訇外出勸募:"張阿訇上至夔府(奉節)、萬縣(萬州),下經枝江江口、沙市、武漢、南京直抵上海,再由河南省返回宜昌,爲募捐行程千里。在當地和外地共募得基.金約值銀元一千九百多元,在肖家巷購得基.地一塊,於1922年奠基建寺,1926年落成。"

而那個時候,正是軍.閥混戰導致全國到處硝煙四起、qiang聲不斷,民衆生靈塗炭之時。而交戰的南北兩方,經常抓到行商的小販、趕路的陌生人,只要感覺不對,就會拉出去以"奸細"的罪名qiang斃。我們不得不佩服那個風餐露宿、到處化募的張阿訇,就憑着自己的信仰和建寺的信心,風餐露宿、毫無怨言的四處奔走。現在還有這樣虔誠的宗.教人員嗎?相信回答是否定的。所以張阿訇真值得敬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