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躍龍門,年年有餘,雙魚得利,鯉魚象徵富裕和子孫綿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殖鯉魚的國家。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商時期,人們便開始在池塘中養殖鯉魚。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裏面,便有關於周文王鑿池養鯉的描述。

春秋戰國之際,越國大夫範鑫功成身退,據傳他和美女西施隱居無錫。期間,他撰寫了《范蠡養魚經》一書,詳細記載了當時人們飼養鯉魚的經驗,是世界上第一部養魚專著。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鯉魚自古就被視爲一種重要的吉祥物。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的兒子出生後,當時的國君魯昭公曾把鯉魚作爲賀禮送給孔子。孔子以此爲榮,就給兒子取名“鯉”,字“伯魚”。

尤其是到了唐代,唐代的皇帝姓李,“鯉”與“李”同音,因而鯉魚一躍跳進了龍門,成爲皇族的象徵。皇室之中,多以“鯉”爲佩,兵符也改稱“鯉符”,成爲聖物。當時,朝廷還頒佈了一道法令,嚴禁百姓捕捉鯉魚。若無意中捕到,必須立即放生。若有人出售鯉魚,不但會被罰金,還要挨60大板。宰食鯉魚者,將被判爲死罪。此禁忌實施了300年之久。


兩千多年來,鯉魚一直被視爲吉祥的靈魚,我國民間關於鯉魚的神話傳說,更是不計其數。《鯉魚跳龍門》是其中流傳最廣的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龍門還未開鑿。伊水流到龍門山被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成一個大湖。生活在黃河裏的鯉魚聽說龍門山南風光秀麗,都想去看一下。但龍門山上並無水路,它們只好聚在龍門山的北山腳下。


一條大紅鯉魚對夥伴們說:“咱們跳過龍門山如何?”衆鯉魚聽了之後,都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因爲山那麼高,跳不好就會跌下來摔死。那條大紅鯉魚自告奮勇,決心爲夥伴們做一個榜樣。

它像離弦的箭一樣縱身一跳,一下跳到了半空中。空中的雲和雨緊跟在那條大紅鯉魚的身後,朝前湧去。突然,一團天火從後面襲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劇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了龍門山。當它落到山南的湖水中時,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衆鯉魚很受鼓舞,都爭先恐後地跳了起來。然而,除了極少數鯉魚跳過龍門山之外,大多數都從空中摔了下來額頭上落下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仍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門爲“鯉魚跳龍門”的傳說寫了一首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在這些精彩傳說的推波助瀾之下,鯉魚的吉祥寓意愈加深厚。鯉魚,成爲勤勞、善良、堅貞、吉祥的象徵。因此,我國民間以鯉魚爲題材的手工藝品比比皆是。

在傳統年畫中,經常見到穿紅肚兜的孩童騎着或懷抱着活蹦亂跳的大鯉魚的圖案。魚腹多子,繁殖力強,“魚”又與“餘”諧音,因而,此類吉祥圖案寄予了人們希求豐收富裕和子孫綿延的文化愈加深入人心。


“鯉”與“利”諧音,故年節喫魚或畫魚時多用鯉魚,取“年年得利”的吉兆。以“得利”爲主題的吉祥鯉魚圖案有很多,比如兩條鯉魚面對太陽躍起,既表示“鯉魚躍龍門”,又寓意“可得大利”。若同心結上懸着一對鯉魚,則有“同心得利”的寓意。

在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每逢喜慶節日,民間有舞鯉魚的習俗。相傳在盤古開天闢地時,鯉魚帶領人們尋找到水源。人們爲了不忘樣鯉魚的功勞,以舞鯉魚來作爲紀念,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人們舞起鯉魚,希望年年豐收有餘,並祈願天下太平。

雙魚是吉祥美好的象徵,本章節,我們就來分享雙魚的剪紙方法。最終的剪紙效果如下:

雙魚的剪紙方法

1、取一張正方形彩紙,沿中線對摺。

2、在摺好的紅紙上畫好魚的紋樣,因其是對稱圖形,我們只需要畫出其中的一條魚就可以。如下圖,大家畫的時候要注意線條之間的位置關係,魚肚子的裝飾花紋採用的是不規則的幾何體。

3、沿着畫好的紋樣剪下來,如下圖。需要摳剪的部位較多,魚鰭上的柳葉紋也可以採用對摺剪法。

4、把剪好後紅紙展開,就是一個相互依偎的雙魚剪紙,要注意的是兩條魚連接的部位不要剪斷。

圖文原創,歡迎喜歡剪紙的朋友們點贊+關注,一起做趣手工,傳承非遺文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