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月、放水燈,沒有手機,古人把中秋過出WiFi連不到的儀式感

文|顏小二述哲文

中秋節作爲我國傳統節日,幾千年的傳承中,我們的祖先將中秋節過得是相當精彩。

現如今,西方文明湧入中國,我們以“和而不同”的包容,擁抱“西方文明”,學習西方文化、於是乎,一些過去的東西,一些過去的精彩,漸漸被人遺忘。

古人的中秋,比我們想象中的更有“儀式感”,也更有趣一些。這是古人“認真生活態度”的體現。

​​​

怎麼說呢,顏小二始終覺得,品質生活,不在貧富,而在於你如何對待生活。敷衍着喫喝拉撒,那麼生活便只剩喫喝拉撒。如果在生活中注入幻想、期待、祝願等等,即便物資匱乏,遊蕩在漆黑月空中的“白玉盤”,也能有嫦娥與玉兔的“熱鬧”。各位覺得呢。

言歸正傳。

中秋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是我們老祖宗覺得值得慶祝的日子。

那麼,中秋是如何起源的呢?顏小二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發現說法還挺多,但是其中一個說法,顏小二覺着相對靠譜。

有學者認爲,中秋節的產生與古代農業有關。我們知道,春種秋收,到了秋天,各種作物成熟。對於古人來說,他們依靠田地活着,他們獲得糧食的基本手段,便是種地。於此,豐收意味着希望,意味着生命的延續,自然是值得慶祝的一件事情。

因爲這個原因,在秋季的某一天,祖先們便會聚在一起慶祝,久而久之,這一天就變成了中秋。

慶祝豐收怎麼能少了家人?於此,豐收叫上家人,做好精緻豐盛的食物熱鬧一番,也是人之常情,或許這也是中秋被稱爲團圓節的原因之一吧。

那麼古人是如何過中秋的呢?不同時期的古人們,過法還確實有些不一樣,但都很有儀式感。

比如,在明代書籍《帝京景物略》中有記錄:

“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也就是說,明代人在中秋那天,會做圓圓的餅祭月(這個應該就是月餅了),嫁​作人​婦的女子也可以回孃家與家人團聚。因此,中秋這天也叫“團圓節”。

而往前推一點,宋朝時期的中秋,人們喜歡點水燈。《武林舊事》就記錄了北宋時期的人,在中秋佳節放水燈的習俗。

據書中記載,在那一天夜裏,人們會帶着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羊皮小水燈,將它點燃,然後放入水中,讓小燈隨着水漂流而去。

天上有星光,水上有燈光,人們在江邊放燈、遊玩,雖是夜裏,這樣一番景象也別有趣味。顏小二覺得,這可不就是癡男怨女“表白”的最佳時機嗎!

除了祭月、回孃家、放水燈、喫月餅,古人在中秋還有類似賞花燈、猜燈謎等習俗,十分精彩。

話又說回來,你我的中秋佳節,是怎麼過的呢?

說實話,顏小二還是有些個羨慕古人中秋節那充滿儀式感的活動的。而縱觀我們現在過節的方式,對古人中秋節繼承最好併發揚光大的,可能、大概,便是“喫月餅”了。

但是,不同於古人,我們作爲現代人,可能比古人多了一樣過節必乾的事情,那就是“刷手機”。

中秋在家,手機若是連不上“WiFi”,我們可能比喫不上月餅還“焦慮”。但是,連上了WiFi的我們,也喫上了月餅,似乎卻難以找回古人那充滿儀式感之中秋節的韻味,這是爲何呢?

或許現代科技前進的同時,我們獲得了一些,也失去了一些。

收住,在如此佳節,話題不可沉重。顏小二說這麼多,其實也是想和大家說說,中秋佳節寓意團圓、甚至是豐收,古人爲了過好這一天,會拿出珍貴的糧食做精美的食物與家人朋友分享,甚至與月亮上的嫦娥、玉兔分享,古人們會在這天穿上新衣、吟詩作對、放燈祈福,這是他們熱愛生活的表現。

我們的生活,絕對不止於手上小小的“手機”。在這一天裏,我們不妨和父母親人、和自己的愛人,促膝長談,過一場與wifi和手機無關的“中秋節”?

最後,祝各位中秋節快樂!

嚴正聲明: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發佈於簡書,其餘賬號及“本名字非本平臺”發佈皆爲冒充、侵權,全網維權。

參考:《帝京景物略》等。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想持續瞭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