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湖山裏人家堂屋裏的鐮刀

        生產隊搞集體那會,二伯正是年輕力壯的年齡,他飼養了生產隊兩頭牛在家飼養,每年比一個正常勞動力多幾百工分,從蒔完田的五一開始至割完晚稻期間,每天天不亮起牀去田塍,溪邊,爛石灘,垠頭上,風景樹下割草,天微亮時,挑着一擔一百七八十斤的大草從晨霧中走向牛圈,松下草釺扁擔,草一頭彆着把鐮刀,順手立在牆跟邊,再把草提到牛圈邊上,解下梱綁在草上的棕繩,績在草釺扁擔中上部,衣角抹一把臉上的汗水,左手橫提扁擔,右手拿着鐮刀向家中走來。

        割早草去田埂上,即割了田旁的草,又用草餵養了牛,一舉兩得,但田埂邊的草不茂盛,經過會因草短而割到手,這種性象倒置很多人左手食指背留下許多割草的故事和割過草特有的標識。

        鐮刀的歷史起源於戰國時期,人們發現鐵元素後,首先想到的是怎麼使它爲農業服務,戰爭中的武器依然是青銅所鑄,先大量使用鑄鐵,小打小鬧製作些能割,削,剔,刮,刨的利刃,鐮刀在骨鐮,石鐮形狀的基礎上模仿出來,半月形,月牙形,鋸齒形;鐮刀鐵錘圖形作爲旗幟的來源中,鐮刀屬誕生最早的鐵器;鐮刀作爲工業製造品,新中國成立後,人均還不到一把鐮刀的鐵,正因如此中國才吸取西方工業文明,一九五三年制定了中國工業國民生產第一個五年計劃,那是一段工業歷史的恥辱,銘記在老一輩人的心裏。

        東江湖山裏人家的鐮刀有兩種,一種專用於割草,形狀呈半月形,刀柄兩尺左右;另一種用於割稻子,形狀爲月牙,刀把十幾二十公分。

        家鄉鐮刀休息的地方很特別,它不是與柴刀,斧頭放在一起,大人們收工回家,會把它釘在堂屋進大門後的立柱上,特別是月牙形的禾鐮,釘得立柱兩至三米的地方傷痕累累。

        韓少功在《馬橋詞典》飄魂章節中有個橋段印象特別深,想象不出兆青矮子用鋒利的鐮刀不小心割下了自己的頭,刀刃鋒利是肯定的,柄有身高那麼長,要不然沒向下的勢能,趴在地上往水渠裏面戳東西,那一下力度需要多大?刀柄一戳,鐮刀從後頸割下來,好在寫的這個人物形象不太正常,頭臚掉到離開身體丈多,人們象猜謎一樣想知道答案。看完那段文字,內心總不平靜,韓先生一定看過西臘神話,受到鐮刀是死神象徵的提示。阿彌陀佛,信上帝還是信菩薩呢?一直信那把鐮刀割了那顆頭,這種人沒有思想,要頭又何用呢?

        家鄉圃育松樹,爲了使樹生長快,會特意剔去六七米以下的枝丫,竹篙尾端綁把鋒利的鐮刀,離主幹十公分距離用力一刀,一兩公分的松枝便從樹上落下來,若樹枝大點的,一刀不斷也不補第二刀,直接勾住尾端向下扯,松枝脆的“譁”一聲,應聲落地;這種方法多適用於林場大面積種植。

        剛上小學暑假期間,幫生產隊摘野豬菜養豬,家中裝豬菜工具轉不過來,手中拿把鐮刀到燒過的山上割號筒管嫩生,取葛藤梱綁,找根柴兩頭削尖,扎入豬草中,挑了回來賺隊上的工分,十二斤一個工分,一天下來還不到八個工分。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鄉里收購冬茅杆和篁竹杆,冬茅杆削斷剔葉子即可;一口氣削幾十百把根篁竹,用鐮刀背反敲竹節,速度快,竹節光滑,容易梱扎;梱兩把竹子,前端紮根柴扁擔挑在肩上,尾部收攏梱在一起,山裏的黃泥陡路中,一溜煙衝下山,捲起滾滾黃塵一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