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風流去》

忘記是誰推薦《風流去》,看了豆瓣評分和評論,便果斷入手,不負所望,應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好的歷史評論文章,文采飛揚奪目,思想鋒芒畢露,讀起來真是酣暢淋漓,大呼過癮。

全書分爲天縱聖賢、彀中英雄、絕地生靈三個部分,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從聖賢到文臣、從君子到小人、從英雄到隱士,作者爲我們一層層打開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或高貴或痛苦或無奈或變質的靈魂。 

著書立說,不過都是在各自視角里串起條條脈絡。爲什麼鮑鵬山的視角這麼令人喜歡,印象深刻?在於其在文中,傾注了深邃的思想、深沉的情感和深厚的功底,讓人沉醉沉迷,不能自拔。

作者寫聖賢,孔孟老莊墨荀屈等七子,探討的都是根本性的大問題,如何看待文明與文化,如何處理個人與社會、君主與臣民的關係,如何確定人性善惡以及如何追求人生價值,這些問題的解答直接構建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文化底色,如今依然是民族精神最閃耀的燈塔。

特別是作者寫荀子,刻肌刻骨,令人深省。孔孟主張性本善,講仁義道德,教化感化世人,而唯荀子堅持性本惡,提倡嚴刑峻法,尤其爲制約世俗之惡,竟提出強化絕對的權力,建立絕對的君主集權與集權政治,以至於我國將來成爲世界上最長期最穩定的集權制度。

荀子明知,權力易爲惡,向前一步是分權,君主臣民皆在約束之中,可他們偏偏後退一步,強君弱民,強幹弱枝,以君主之絕對權威制約臣民之惡,而君主之權毫無約束,也不用約束。

我猜測,戰國紛爭年歲,諸子百家想披掛上陣、有所作爲,他們的思想作品都是帝王之學,必須貨與帝王家纔有市場。分帝王之權,削帝王之威,即使他們敢想,也必定不敢拿出來講,否則哪個君主會接納他們的言論呢?

作者問,爲什麼在中國,就是不能產生分權思想呢?我想,這就是原因,這些天縱聖賢還不是如蘇格拉底般純粹的思想家,總想入世入朝,便必受現實之影響,或是如老莊無爲,直接回避這類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法不如儒,孟子還強調:君爲輕、民爲本,社稷次之,漢代進一步發展出天人感應,以自然災害限制君主的胡作非爲。

可以說,這類大問題,聖賢們還沒有回答好。

作者寫英雄,商鞅韓非李斯張良陳平賈誼東方朔司馬遷揚雄王充,他們沒有走出聖賢們劃定的圈圈,兜兜轉轉,修修補補,他赤膊上陣,拎刀拼殺,比聖賢更入世,也不得不如此。

作者眼中的英雄,一定是介入當世紛爭,勇於承擔,有大作爲、大動作、大貢獻的人,該出手時就出手,毫無一絲退避之心。

比如韓非,他不相信人性道德,也不相信統治者的個人德行,他認爲人的一切行爲的動力都是“利”,而不是道德。

道德教育若不和利益結合起來,只能是一廂情願式的愚蠢,而道德期待則更是守株待兔式的愚蠢。期待堯舜,不如實行法治。以法治國,並御之以術,恃之以勢,才能收到成效。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聰明不是一種素質,不是一種先天的生物潛能,也不是後天的知識積累,而是對一種關係的處置:把聰明放在良心之上者,爲真聰明;把良心放在聰明之上者,如韓非非要存韓,就是不聰明。

比如司馬遷,不避禍患,挺身而出,對社會、對人類有所擔當,或當弱勢羣體或個體受到損害時,能爲之鼓與呼。

當滿朝文武都在對一個沒有申辯機會的敗將李陵,必欲置那哀哀無告的一門老小婦孺於死地時,他挺身而出,不僅於事無補,自己也被處以宮刑。

極辱之痛,忍辱之難,償辱之志。司馬遷償辱之法,不是揭竿而起,鋌而走險,他要用羊毫筆,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以文化向君主和制度復仇。

作者寫生靈,李固曹丕孔融禰衡阮籍嵇康陶淵明謝靈運,極端環境裏不同方式的求生求存,或堅守或墮落或無恥或放肆,卻幾乎人人都無好下場、好結局,安心生存竟成爲一種奢望,環境與時代爲絕地也不爲過。

生命不能以生命自身的生物性存在爲目的,不能以生命自身的安全爲唯一關注對象,即便是動物,其生命的存在也還賦有傳遞物種繁衍後代的使命。

生命必須找到實現生命價值的渠道,然後把自己體現在對象——諸如事功、名聲、成就——上。這是生命自身的“慾望”,也是它不能剝奪的權力。

一旦這種權力被剝奪,弱小的生命會鬧富而墮落,而那些強得的生命就會感受到無法忍受的痛苦(如阮籍),甚至會拿生命作資本與賭注,去和黑暗現實做一番較量,生命在它的絕境上放出奪目的光彩(如稀康)。

關於“生”的探索,在魏晉時期陷入了一個怪圈。生命不能永恆,死亡不可避免。生則腐骨,死也腐骨,那爲何而生?儒家那一套“修身齊家”的追求在魏晉風骨人物的困頓面前無處逃遁。

門閥等級森嚴,入仕無望,這讓知識分子只可能窮而獨善其身。他們生,則面臨政治上的嚴逼,另一方面又天性懼怕死亡。這便成了他們“向死而生”的生活怪圈。

所以纔會有阮籍之哭,這是無處宣泄胸中塊壘之哭,是窮途末路之哭,是生死都無望的哀嚎。然而看到魏晉人物們的離去我並無悲涼。

他們是一羣改變不了生活也改變不了自己的人。他們可悲可嘆可惜可挽,但絕不只是可憐,他們悲情卻絕不是悲憫。

作者眼中的歷史人物,包容可供不同層面解讀的諸多內涵,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從中照見自己的生活,窺見自己的影子,驚悚自己的命運。

“我感到一種死而未絕的相思與柔情,死而未絕的憐憫,與死而不停的絮絮之口,訴說着一些遙遠遙遠而不相關的故事”

是的,風流去了,但是,風流們的命運,在我們的身上延續,咒語尚未解除,我們仍需堅守,或者,奮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