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美 16: 噪音

一直懷有對“雜亂”的審美衝動,也一直抱有對雜亂審美心理的疑惑,由此關注到傳統音樂中的“求噪”現象。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聲音有樂音和噪音之別。不論樂音還是噪音,都是音樂提煉加工的對象,而成爲音樂語言。中國傳統音樂中一直賦予噪音以豐富的表現力。

噪音指音高和音強變化混亂、聽起來不諧和的聲音,其基本特徵是無規則,其本質上是對於秩序的無視。它是喧囂、混亂、異常、否定、非理性、不和諧的,因此在中國尚“中和”的“樂教”傳統中,自然不被接受。但中國音樂歷來有兩條主線,上層的禮樂和民間的俗樂,“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上層的禮樂追求雅正;而民間的俗樂一直保持有一種求噪傳統。譚維維的一段華陰老腔,是俗樂傳統對噪音的演繹和誇張,一時間震撼樂壇。

噪音是非理性情感的表達,噪音是不滿和壓力的宣泄,噪音是絕對自由的幻想,噪音是不馴服的野性的展現。噪音滿足人們的求異心理,無形中賦予音樂以期待(不變中求變、節奏中求亂)的張力。因此說,噪音是音樂中極富表現力的部分。


“樂不過以聽耳,而美不過以觀目,若聽樂而震,觀美而眩,患莫甚焉。”古人講究聽和視正,講究度。中國傳統音樂,即使俗樂傳統,也從來不把噪音作爲主要部分,而只是追求“音色噪音”和“瞬間噪音”;追求噪音所變化出來的雜亂——“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也追求噪音所變化出來得震撼——“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噪音樂派則走向極端,讓噪音成爲作品的主體,其主調是刺耳和撕裂,超越聽覺邊界,打破聽覺極限,讓高分貝的暴烈淹沒現場,讓無規則的節奏撕扯聽衆。作爲一種自我宣泄,那麼可以隨意。但是如果要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噪音音樂,首先要小心避免引起人們不自覺的聽覺保護。如果引起聽衆的聽覺牴觸,就談不上音樂了。

亞里斯多德提出音樂、悲劇、詩等對情緒的“淨化”功能,朱光潛認爲:“淨化”的要義在於通過音樂和其它藝術,使某種過於強烈的情緒因宣泄而達到平靜,由此恢復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從這一點來說,我接受、尊重噪音樂派。

另外,噪音樂派本身具有的個性特徵、反叛精神也是令人神往的。現實生活中要求循規蹈矩,只有藝術才能給人以虛幻的自由。但要警惕,從藝術虛幻回到生活現實可能帶來失落和偏激,一通宣泄之後可能帶來空虛和頹廢,許多人由此迷失自我。

書法中的粗頭亂服,相似於音樂中的噪音,表現出不馴服的野性狀態,它追求一種混沌紛亂、漫無頭緒中橫衝直撞的審美感覺。館閣體是馴順的字體,中規中矩,缺少真情,隱隱有其奴性的一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