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溜五雷埠

立村

在廣饒縣東部地區,稻莊鎮和大碼頭鎮交界處,有一簇村落,共7個行政村,坊間統稱“一溜五雷埠”。

由於元末明初的天災和人禍,導致山東等地人口驟減,生產受損,稅收等影響嚴重。爲了改變這種狀況,從明洪武到永樂年間,先後有多次大的移民。據任氏譜牒記載,始遷祖有智公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縣遷徙至直隸保定府棗強縣(今天的河北棗強縣),又旋徙山東濱邑(今山東濱州市),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從濱邑遷至青州府壽光縣西北隅。當時,因爲這裏土埠羣起,村北有一大土埠子,此土埠子邊有一雷公廟,故立村名爲南雷子埠。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口不斷增多,任氏族人四處發展。明嘉靖四年(1525年),四世祖光祐、光先後裔在土埠子以北的東西兩側分別立村,東邊即現在的東雷子埠村,西邊爲現在的西雷子埠村。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五世金祖之後裔遷老淄河以東,因此處老淄河東岸有一過河道口,故村名爲東河口村。萬曆末年(1620年),有任姓從西雷子埠村去老淄河北岸的一片窪地墾荒並立村,因當時條件艱苦,住茅草屋子,常年辛勤耕耘,後人遂取名北辛村。康熙十年(1671年),五世鏞祖之後裔從西雷子埠村遷往淄河北岸定居,因西與西劉橋村相望,故名東流橋村。後來又有任姓遷入西河口村。南雷子埠村、西雷子埠村、東雷子埠村、東河口村、北辛村、東流橋村、西河口村統稱“一溜五雷子埠”。如今,600多年過去了,期間伴隨着任姓和其他姓氏居民的遷入與遷出,人口也在不斷增長。發展到今天,五雷埠的居民中,除了任姓外,還有高、柴、劉、鄭、李、蔣、馬、許、徐、聶、印等姓,“五雷埠”實際已成爲一個以任姓爲主、兼有多姓的農村居民聚居社區。

“五雷埠”歷史上原屬壽光縣,1945年10月劃入廣饒縣四區,1946年5月泊西區,1948年12月,泊西區雷埠鄉,1951年1月十一區雷埠鄉,1956年1月泊西區雷埠鄉,1958年5月馬頭鄉,9月東風六社,10月馬頭公社,1964年3月馬頭區雷埠公社,1970年11月南塔公社,1983年3月西劉橋公社,1984年7月西劉橋鄉。自2010年5月,南雷埠、西雷埠和東雷埠劃入稻莊鎮,東河口、西河口、東流橋和北辛劃入大碼頭鎮。


立業

中華民族素有喫苦耐勞、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優良品格。正是這種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奠定了我們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任氏先民立村時候,村南有織女河、陽河流水潺潺,村北有淄河蜿蜓曲折。河水豐沛明澈,魚蟹甚多。東有廣闊的清水泊、巨澱湖,蘆葦茂密叢生,故五雷埠歷史上家家以稼穡爲業,農閒時節則就地取材,利用當地豐富的蘆葦資源編織葦蓆補貼家用,一度成爲當地的重要副業。冬春的農閒時候,家家“男辦女編”(“辦”即辦篾子,包括把劈篾子、淹篾子、碾篾子、剝篾子、蹚篾子等工序;“編”即編席,包括編各種尺寸、各色花紋的席,劁席等工序),戶戶爲編席忙碌。葦蓆銷售往東至膠東地區,南到臨朐等地,坊間更有“收不盡的雷埠席”的佳話。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的發展,葦蓆在生產生活中慢慢退出歷史舞臺,葦編手藝逐步式微。交通運輸、建築、防水以及現代農業等,逐步成爲五雷埠居民當下的主要經營產業。

立言

五雷埠的居民,自古受傳統文化薰陶,注重教化。據傳,雷子埠任氏祠堂始建於明末清初,距今約有四百餘年。五雷埠族人高薪聘請青州府工匠設計建造。磚木結構,單檐懸山式,位於西雷子埠東西大街中心路北。

祠堂坐北朝南,東西寬16米,南北長32米,面積512平方米。大門東西寬3.8米、南北長4.4米,基高1米,石鼓門砧,半米門檻,門高2.6米,寫門聯:“思祖德、報宗功”,楹聯右邊是“教子孫兩條正路亦讀亦耕”,左邊是“學前人一腔熱血爲國爲民”,橫批“一元復始”。檐下前牆方磚浮雕“大保國二進宮”後是“三孃教子,孔融讓梨”。門洞方磚鋪地,前檐三層木雕:上“二龍戲珠”,中“五子登科”,下“荷童獻瑞”。迎面即祈寢大殿門分四扇對摺開,上寫“俎豆千秋”,楹聯右爲“子承孫繼千載續”,左爲“祖德宗功萬年青”,橫批“永言孝思”。祠堂爲吾族祖祖輩輩節日祭祀,族人議事、族譜續修、族人教化之地,在傳承鄉土風俗、先人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立德


在南雷埠村的西北角,有一墳墓,人稱“老爺(當地方言讀一聲,爺爺的意思)墳”,墳上長滿野酸棗樹,密密麻麻插滿大大小小的紅色錦旗,墳邊擺滿各式各樣的塑料花和紙紮花,都是身體不適,來老爺墳“求醫問藥”後答謝的禮物。

任老爺,本名任慎言,字諾若,一字若生,號斆子,民間稱神醫任老爺,益(都)壽(光)臨(臨淄)廣(饒)一帶知名的醫藥界歷史文化名人。雖家貧,但家中父母供其讀私塾數年。任公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廣讀書經,過目不忘。後研究醫術,立志濟世救人,熟讀《百草》、《黃帝內經》、《千全要方》、《傷寒論》等。並造訪當地名醫,不恥下問,年輕之時,醫技初露。他總結出一套專治疑難雜症之方法,尤其對癰疽、斑疹、疥瘡等疑難之症,藥到病除。任公精研醫術,一生樂善好施,在壽光、青州、臨淄、樂安(今廣饒)等地頗有名氣。名聲日大之後,遂奔走鄉間,近步遠驢,爲百姓診病除患,對上門求醫的百姓人家,有求必應遇到貧苦人家分文不收,時八方求者,門庭若市。

青州府壽光縣令之母偶得怪病,渾身疼痛,坐立不安,水米不進,縣令邊訪縣城名醫,俱束手無策。縣令不遠數十里驅車登門相邀任公,公時已暮年,仍謝絕縣令車馬,騎驢前往。經望聞問切,確診病在喉間,遂施以妙方,並配以鍼灸之法,令其吐出喉中穢物,輔以湯劑,縣令之母當日即能進食,七日身體康復。縣令備厚禮答謝,被任公謝絕。後任公仙逝,縣令專程祭拜,念其德,感其恩,遂出資在任公住址修建任公廟,並親筆手書對聯:“妙手救黎民除疾祛病,顯神威濟百姓起死回生。”廟宇落成之日,縣令親自主持開光大典,教示後人銘記任公恩德。該任公廟存世近二百年,後毀於戰亂。近年,村民及任氏宗親捐資,在老爺墳的北邊又重建了任公祠,以紀念這位宗親中的名醫。


歲月悠悠,淄河水蜿蜒東流。六百多年來,任時光荏苒,歲月斑駁,五雷埠的居民一路攜手走過一個個春秋,歲月的長河中流淌着的是樸素的情感,是堅韌,是難忘,還有綿延無盡的,情深意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