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 展望未來

N師學院

      與時俱進  展望未來

湖北荊門屈家嶺  N5學員  黃中瑜

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爲時間是構成生命的材料.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裏,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吧!

何其有幸,茫茫人海中,遇到了N師學院。兩個月的學習中,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王勝教授請來了全國有名的非教育界的大咖們進行精彩分享,走出教育談教育,給了我新的生命的力量。新的觀點,新的理念,竟然讓我有一種亢奮的感覺,恨不得馬上走進課堂,在孩子們身上試一試……

在這個人才濟濟、奮勇向前、胸有大愛的溫暖家庭中,我正在改變着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讓我向這些大咖們學習,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吧!

1  假如沒有高考,未來會是怎樣

分享  唐曉勇  柴純青  陳罡  謝凡

俗話說,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

高考,其實也是孩子們立規矩的一個方向。爲了能過這個獨木橋,家長和孩子們努力的奮鬥着……

多少個日日夜夜,家長陪着孩子一起學習到轉鍾?

多少個星期天,孩子們揹着書包四處補課?

多少個課堂上,老師不敢有一絲懈怠,生怕孩子們多玩一分鐘,影響了考試分數?

高考剛結束,分數已經下來。同事的孩子考了618分,欣喜萬分。可是當給孩子報考志願時,問孩子喜歡什麼專業,孩子說,不知道……看着分數,確實讓人羨慕不已。可是,如果自己的孩子說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你覺得應該高興還是悲哀呢?

對我們農村孩子來說,高考應該是個極好的跳板。但是當我們的孩子越過這個跳板後,又有多少人不迷茫呢?假如沒有高考,我們的孩子又會怎樣呢?其實,高考只是我們培養孩子能力的一種方法。還有許許多多不損害孩子身心健康,照樣能提高孩子能力的方法,有待我們去挖掘、去運用。像我們的大咖們探索的教學方法,就很值得去思考:


1、教育的真北、教育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2、要怎樣去推動基礎教育的正常化?

3、兒童終身發展的需要是什麼?

4、未來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要怎樣去培養?

5、傳統學習和創新學習怎樣去相結合?

6、怎樣的評價纔是真正能讓兒童身心健康的評價?

7、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它落實了多少?

8、怎樣讓孩子真正的學會如何學習?

9、怎樣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去學會學習?

10、怎樣讓孩子們在學習中去創造商業?

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們去探究……

2  商業教育對生命成長有何意義

          分享  肖知興

這個題目,讓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美國爲什麼會成爲世界第一大強國?爲什麼以前的中國會千瘡百孔?

爲什麼現在的中國讓人們滿懷期待,成爲世界矚目的大國?

首要的一點,大家肯定明白,那就是財力。一個國家的雄厚實力就代表着這個國家的強大與否。有了財力,能更快更好的發展科學,科學發展起來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物質需求激發了人們更多的創造欲,那麼國家的財力也會越來越雄厚。這就是一個正循環比。

所以說,商業教育對生命成長有無比重大的意義。

它能體現出生命的最大價值,以他的價值創造來說,貢獻是最大的。目前就中國的教育來說,還是傳統教育。我國經濟現在是往市場經濟方面走,教育還是計劃經濟的思路,我們教育的目標還要有待改善。

我是一名農村教師,怎樣在教育中進商業教育呢?


我認爲除了對孩子充滿關愛、保護孩子個性、給孩子們留一的空間外,更重要的帶着孩子們去學會實踐,在實踐中學會財商。去年開始,我帶着孩子們參加了阿福童財商教育。在學習中,學會了許多許多……

孩子們知道了怎樣去制定儲蓄計劃,怎樣去畫思維導圖,怎樣去做計劃表……在學習財商的過程中,同學們也懂得了,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恆心,有耐心;要學會去觀察,去思考;要有不怕喫苦的精神。

如果能讓財商課學以致用,那同學們不也學會財商生活了嗎?

我先讓同學們把自己家的書帶到學校裏來。能互相交流學習的可以互換。如果有同學願意買書的,就把自己的零花錢拿來買書。

同學們從這種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交流的好處,後來,他們要求多些機會舉辦這樣的活動。

有一次上財商課,我讓學生們介紹自己家鄉的特產。只是簡單地介紹可不行啊!孩子們紛紛從家裏拿來了一大袋一大袋的東西,有喫的,有玩的,有看的,還有自己做的手工……孩子們輕車熟路,不用老師特別的去組織,自己就進行起小買賣來……看到了孩子們一個個興高采烈,熱火朝天的樣子,我感到很滿足,喜悅之感油然而生。我相信,在我們鄉村老師的熱情、積極的帶動下,農村孩子的財商意識會越來越強。就像王教授和肖教授說的那樣,我們鄉村的孩子在財商這塊應該更有創造力。

3    閱讀,如何滋養生命成長

          分享  伍松

對我們來說,進行閱讀就是一種學習的成長,提升自身修爲能力的體現。《論語》中,孔子多次向我們闡述了什麼纔是真正的“樂”。“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可見孔子把學習當做最大的樂事,在快樂的學習中甚至忘記了喫飯,忘記了時間的飛逝,忘記了自己的年歲。活到老學到老,不管什麼年齡,都要堅持學習。

唯有以學習爲樂的人,才能常常獲得內心最大的快樂,學習的快樂,還在於把書本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檢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學習中有所獲得,就像豐收的喜悅一般,學習的獲得不僅僅是上學時的成績,更是真正領悟後的快意,陶淵明也曾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王勝教授、伍松教授的觀點和孔子、陶淵明的觀點是一致的:我們要會學習,會閱讀,做到知行合一。要樂於閱讀,因爲閱讀能滋養我們的生命成長。


一、好的閱讀者好的閱讀者有很多的心得,可以推動身邊的羣體,帶動大家去讀書、學習。好的閱讀者在閱讀中能得到成長,把好的經驗分享給更多的人。好的閱讀者能帶着思考去閱讀,學會在閱讀中思考。好的閱讀者最終落實到能提高生活質量,影響身邊的人。

二、閱讀的方式、策略閱讀習慣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沒有特別刻意的,隨時隨地都可以讀。在閱讀中,可以通過推測、分析等綜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理解。

通過精讀、深度讀書,才能汲取書中的營養,用大腦、用心去閱讀。我們要學會靜心閱讀,通過大量的閱讀得到內在的提升。自然而然地生成的閱讀,才能體會到閱讀的樂趣。讀專業書或不感興趣的書,要明確自己的目的,直奔相關的書籍去解決問題。看小說容易些,是正常現象,但是對自己如果有要求的,就要讀專業書。我們閱讀時要選對書,專業書要堅持看,不怕慢,細細啃讀,堅持下來就是勝利。不要先看離你比較遠的書,要先看自己當前更需要看的書。

三、孩子的閱讀孩子的閱讀要從小抓起,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通過閱讀做到潛移默化的薰陶、潤物無聲的教育。孩子在同一個年齡段,在閱讀推薦書目庫裏,選孩子感興趣的書讀。可以先由漫畫的興趣轉移到對文字的興趣,孩子理解後,才能進行對思考能力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切入點。隨着孩子年齡的變化,興趣的轉變,會看多種類型的書。我們要建議孩子看一些有內涵的,有意義的書。我們要提供孩子多種類型的圖書,圍繞孩子的興趣來,不着急,陪伴孩子慢慢成長。從現在開始,讓我們盡情去閱讀吧!

      4  藝術如何滋養生命成長

                分享  熊磊

羅曼羅蘭曾說過:“藝術的歷史最大的公用就是使它接近一個時代的靈魂,從而使它觸及情感的源泉。”

就像王勝教授說的,藝術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我們的生活中是不能缺少美的。

熊磊老師提出的,要理解藝術教育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要把藝術放到大環境中去理解。人們生活中缺少不了藝術,不會欣賞藝術的人一定不會生活。如繪畫藝術要面向未來,介入社會,幫助社會解決社會問題,因爲藝術的力量是龐大的。


如果我們仔細留意生活,那些藝術,其實無處不在。

所以我認爲,人人都應會欣賞藝術,品味藝術,學習藝術。人人都應該走進藝術,在藝術裏得到快樂,體會藝術的魅力。要將對美的欣賞、創造滲入到學習與生活的各個方面中來,從而全面的提升個體的思想素養與道德情操。怎樣讓藝術滋養我們的生命成長呢?

熊磊老師說得非常到位:首先我們老師要懂得,藝術教育在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要建立這樣一種場景,讓孩子們的繪畫和生活建立關係,要和生活掛鉤。比如學漫畫,可以互相交流,可以在網上拍賣。其次,要給孩子充足的積累,多看公開課。可以建立美術資料庫,學習網上繪畫課程,識別好課程,自學是個很好的學習方式。給農村孩子做課程時,要讓孩子進入社交。我們之前教孩子繪畫,就像在學京劇一樣,深奧難懂。而現在教孩子繪畫,要像說唱那樣淺顯易懂,與時俱進。如果能做一個大的交流平臺,具體到教孩子怎樣做鞋、怎樣做帽、怎樣做衣服等等,更能體現出藝術的價值。

我們老師要學會推薦給孩子更好的課程資源。我們要教會孩子怎樣用眼睛去觀察,讓孩子能從光、色、形等方式去切入,去觀察,能看到很多別人看不見的東西。藝術能開發人的智力,藝術能增強人的涵養,藝術能淨化人的心靈,藝術能美化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藝術能挖掘人的潛力,找到人的“閃光點”,它能幫助同學們找到自我,並促使同學們挑戰自己,超越自己,走向成功。讓我們一起投入到藝術中去吧!

5  人類文明對生命成長有何意義

            分享  陳浩武

要想知道人類文明對生命成長有什麼意義,咱們首先要來了解人類文明是什麼。

人類文明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例如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和埃及文明等。也指文化類的羣體,例如佛教文明、道教文明、儒家文明等。文明出現的判定標準主要是道德禮儀的出現、文字的產生、國家公平規則制度的建立。文化變遷對於文明的產生有很大的作用,農耕方法的改變,勞動的分化統治階級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現,以及社會階層的出現,都是文明產生的重要特徵。


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在公元前8至3世紀。世界文明史上出現過一個學術思想異常活躍,文化成就異彩紛呈的時代,形成了三大古典文化中心一一中國、印度、希臘。在中國,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以及其他諸位思想家、哲學家相繼出現。

在印度,婆羅門教的經典《奧義書》等問世。佛教耆那教等開始創立。在波斯有拜火教。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等地,猶太教先知四處遊走,傳經佈道。人類文明對我們太重要了。

人類文明對我們的生命成長到底有何意義呢?它的意義太遠大了。“孟母三遷"是典型的故事。告訴我們要與有思想,有水平,有見識的人交往。中華文明是燦爛的文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告訴我們處理關係的金規則。從人性出發,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讓我們懂得:順境儒家,逆境道家。

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呢?要做到文明的交融。把中華優秀傳統積極主動地進行文化融合。我們怎樣增進對人類文明的認知呢?要拓展學生閱讀,首先老師要閱讀,找到有關文明的歷史介紹給孩子們。還要組織孩子們旅行,親子旅行等。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英國貴族家庭在其孩子的青少年時代,一定要有一次去歐洲的旅行。我們要拓展孩子的思維,打開孩子的興趣。要把孩子的眼界打開,再打開,開闊,再開闊,要拿到人類文明的大框架裏面去看。教師要幫孩子建立知識框架體系,這比教知識更重要。

老師要學會給孩子一個大櫃子,讓孩子自己用抽屜去裝。但是,我們教師自己要先有框架體系,完成框架建設,才能讓孩子去建立框架。總之,人類文明對生命成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人類通過積極的學習丶活動,學會更加正確的理解自然規律。只要我們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係,就能夠創立一個完全新式的文明,一個可以永續發展的文明社會。

6  獨立思考對生命成長有何意義義                分享  諶洪果

說到獨立思考,就要說到閱讀,它是和閱讀緊密相連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看的越多,學的越多,疑惑越多,就感覺自己像井底之蛙一樣,知之甚少。這是因爲知識是無窮盡的。

只記得上學時老師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滿罐子不蕩,半罐子晃盪晃盪。我的理解是:越是知識少的人,一知半解的人,覺得自己啥都會了,啥都知道了,不願意深入地去學習了。越是知識淵博的人,反而覺得自己知道的太少,懂得的太少,而更加的努力去探究。


諶洪果教授就是這樣一個滿罐子的人。看着諶洪果教授眉飛色舞、滔滔不絕地講古論今,真是羨慕不已。除了羨慕諶教授的淵博才華,更羨慕他樂觀、豁達的學習精神,把學習當成一種人生的樂趣,癡迷其中。

就像諶教授自己說的那樣,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思考能力?首先要把孩子的興趣培養出來,讓他們感到讀書是件快樂的事情。然後教孩子們學會知行結合。知是人本質的屬性,其實知就是行。知的意義更重大,知透徹,知徹底,最後落實到行的層面。知本身是目的,知是基礎和前提,行要回到知上。知本身就是行,他們不是分裂的。

我們常喜歡說,有些人眼高手低,其實是我們自己說錯了。如果眼界不高,手又會高到哪裏去呢?眼界怎麼高?還是要多讀書。

在獨立閱讀思考上,我們可以有多種方式。總之,獨立思考對生命成長有着重大的意義,需要我們終身去學習。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什麼都去嘗試一下。俗話說,人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

    7  博物館如何滋養生命成長

              分享  楊青霞   

看到題目,“博物館”這三個字,不由讓人立馬在頭腦中出現許多的畫面:古戰車、戰馬、寶劍、青銅器、瓷器……經過美女老師楊青霞的解說,知道了博物館簡單化的理解就是指裏面的藝術品等展品。博物館有很多種。比如玻璃博物館,汽車博物館,電影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美術博物館,燈謎博物館,書法博物館等等等等。

城裏的孩子有很多的機會,在博物館裏度過。孩子們在博物館裏感知着人類的文明,人類的發展,人類的藝術,人類的智慧……他們對藝術的理解和傳授是通過心靈的感知觸動到的。這些藝術珍品打開了孩子們的思維和視野,通過體驗、感受,發揮孩子內在的潛能,讓她們找到自我,內心的思想任意馳騁。


因爲藝術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所以孩子們的思想不會受到拘束,能最大地激發出他們的創造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博物館的文化包羅萬象,它可以把知識變成融會貫通的體系,是孩子們學習的很好的場所和途徑。

那麼我們農村的孩子,沒有這個條件,怎麼辦呢?我覺得我們的鄉村老師都是智者,都有一顆愛護、培養孩子的熾熱之心。很多老師都想到了,要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個鄉村的博物館。把孩子們的作品、事蹟、思想等,都通過藝術展現出來。正如楊青霞老師所說,雖然鄉村孩子看不到藝術品,但是也不能阻隔孩子對藝術的追求,對知識的渴望。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去了解,可以看紀錄片,還有線上博物館等。

我們在家裏多做功課,通過書籍等,多瞭解一些科技知識、人類文化、藝術理解,等到我們以後有機會,去真正的博物館裏參觀,就會有更深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更高的與藝術的心靈碰撞……博物館對我們孩子的生命成長有着巨大的作用。它能讓孩子發現自我,塑造自我。所以我們鄉村教師們要保護、要滋養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和城裏孩子一樣,暢遊在人類文明的天地中。

      8  王陽明如何滋養生命成長

                分享  阿信

阿信老師首先講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理念:王陽明先生的'心即理'指什麼呢?就是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世界,通過眼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意想去認識世界,去分辨善惡,去做出各種是非判斷和複雜推理,就在於我們具有這樣一個“本心”。

人人有一顆聖心,人人有聖人之道,人人有成爲聖賢的潛力,人人皆可以成爲聖賢。理全在人心,應該向心內去求。直白點說,每個人生活的世界,實際上是由你的內心決定的。你認爲你是快樂的,再苦再累你也感覺幸福。你認爲自己是痛苦的,豐衣足食你也不滿足。你的心,決定一切。什麼是知行合一?意思是說,'知'是'行'的開頭,'行'是'知'的結尾,知與行不能分開,互爲表裏,不然就是紙上談兵。明白一個道理了,就應該去實踐它,實踐符合這個理。‘知’就是真知,若實踐與道理相悖,‘知’就不是真知。如果行動了,實踐了,還是沒有做好,說明“認知”還不夠,還需要再學習、再思考。知與行是一個整體,只有去實踐了,才擁有這個知識,不去做,即使看了再多的書,學了很多的理論,也是沒有真正獲得這個知識,離開實踐就是空談。直白點說,但凡坐而論道的不是真知,只有抓住老鼠的貓纔是真知。阿信老師還教導我們: 我們老師在教育中,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


1、要有熱情,有動力。要用各種方法去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2、要有目標。我們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孩子,要學會因材施教。

3、要熱愛學習。只有不斷的讓自己成長,才能更好的去培育學生。我們要學會給孩子陽光雨露,鼓勵學生,激勵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探索。我們可以讓孩子們學朗誦,因爲朗誦也是一種抒發情緒的方法。我們可以開展體育活動,舒展孩子們的筋骨。每天的作業不要佈置多了,要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們去讀書,去娛樂。我們教師要學會做一個裝傻的、有智慧的老師,能學會在孩子們面前低頭。允許孩子在課堂上頂撞老師,這樣有利於培養師生感情,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孩子多說,自己少說,把說話的權利讓給孩子。

總之,通過阿信老師的分享,我懂得了力量的來源是自信。從我做起,相信自己,行動就會有收穫,堅持就會有結果。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9    未來還需要博雅教育嗎                          主講  王勝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是:未來還需要博雅教育嗎?

當然是必須的,100年也不會變。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什麼是博雅教育?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也稱文雅教育或自由教育, 它起源於古希臘。博雅教育主要承襲自西歐中世紀以來的以博雅七藝 ( liberal seven arts)(指文法、修辭學、辯證法、音樂、算術、幾何學、天文學) 爲主要課程內容。博雅教育不在於傳授單一學科的知識或職業技能, 而在於通過提供, 使學生獲得廣博的知識儲備, 並進而培養學生以思辨爲主的綜合能力。

博雅教育同樣有不同的專業設置,不僅僅有文學、歷史、哲學這樣的“文雅”專業,也包括數學、物理、生物、心理學這些理科專業。傳統的博雅教育課程一般包括:藝術、語言、語言學、文學、哲學、社會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宗教等博雅教育在國外, 通常以文理學院或博雅學院的形式出現。大多數文理學院僅專心於本科四年教育, 並且具有師資水平高、課堂容量小、課程靈活而廣博的特點。


博雅教育是更廣泛意義上的思維和能力訓練,包括閱讀、寫作、推理、批判、演講、辯論等方面,人們熟知的常春藤聯盟就是一個大學間的體育聯盟,那些盟校也都是沿襲 Liberal Arts 教育傳統的老牌大學。

第一條是“博”,要文理相通。錢學森先生說過:重要發明首先來自形象思維,然後纔有邏輯思維,唯有這樣,纔能有顯著的創造。在“博”的方面,大陸過去幾年好多學校開始摸索實踐,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在現代社會中,博雅教育,被認爲是一種基於社會中的人的通才素質教育。

在美國品質最好的大學及規模不大的學院通常採用博雅教育。對於極優秀的學生,博雅教育爲未來的社會領袖提供比較全面的知識,而且由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廣讀羣書沒有問題,哈佛、斯坦福這些精英大學都採用博雅教育的辦學精神。我覺得王勝老師講的非常好:在這個學歷主義、文憑之上的社會,要有自己的課程表。年齡不同,課程不同,我們人的一生都要有豐富的課程表。

我們要做成功的學習者。博雅教育也是告訴我們:生活及教育,教育即生活。它培養我們獨立思考,是完善人格的教育,讓我們有豐富健康的人生。博雅教育是百年不會變的教育,它讓我們擁有更多選擇的能力。博雅教育像鑽石,讓我們成爲更完美的人。

10  理性教育對生命成長有何意義                  分享  楊鵬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裏有這麼兩句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我查了一下資料,資料上是這樣解釋的: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所以一切事物,或者減損它反而得到增加;或者增加它反而得到減損。


但是我覺得楊鵬教授講得更有新意。聽了楊鵬教授的分享,讓我有一種蕩氣迴腸的感覺:我們人類是一個本源的力量,創生出來的。這個“生”字是生命之“生”,精神之“生"。他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宇宙萬物,生生不息。

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生”是上天之道。“生”就代表着幸福與快樂。我們人身上最本質的力量就是生。“生"是宇宙的本質,是生命的本質。

我們會悶聲自問:我們給世界創造了什麼?我們生了什麼?沒有生就不會快樂,因爲我們在生中,得到了快樂和尊嚴。

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生的力量,孩子的尊嚴,幸福快樂,教育就是圍繞生的力量展開的。

教育是以生爲中心引發學生的創生。把科學家創造的東西展示出來,就是展現“生”。學校也要有衝的教育。衝氣纔會帶來創生,給孩子找到在競爭中能贏的點,讓孩子習慣與敵對力量並存,讓孩子參與團體性競爭,讓它們在競爭中有衝的生活,刺激孩子們競爭,因爲成就我們的就是對手。和的教育:和就是和諧。真實的處在環境中,能承認大自然的公平。孩子們能夠積極進取,公平競爭,努力創生公平、公正,有一顆平靜的心態就是“和”。也就是說,生是創新,衝是競爭,和是接受競爭的結果。

前段時間,看完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他建議我們老師要成爲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成爲一個萬金油似的老師。我認爲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個思想和我現在學的博雅教育,理念非常相似。

我們要幫助孩子們打開生活的世界,讓孩子們打開思路,勇於創新,使他們的見識擴展,使課堂也變成生的課堂,讓孩子們走向未來,自己也要面向未來。

聆聽窗外的聲音,讓自己的教育更加生機勃勃,打開心扉,打開眼界,打開世界,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