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心《時間、空間與倫理學基礎》

對藝術形式的探索離不開時間與空間。當我們在剛開始學習藝術理論的時候,書中就會寫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電影是空間的藝術。然而當繼續深入藝術之路後,往往會發現描述上的疑惑。幾百年前的畫作,現在的我們看到它,就意味着畫作是時間的藝術?一段音樂播放了出去在空間裏傳播,就意味着音樂是空間藝術?這些描述讓我懷疑,於是我找到了這本書《時間、空間與倫理學基礎》,這本書從哲學角度切入,帶給我很多思考。

作者:[美]愛蓮心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譯者:高永旺/李孟國
出版年:2015/12/1
頁數:186
定價:26元
裝幀:平裝
叢書:鳳凰文庫·當代思想前沿系列
ISBN:9787214166067

這本書告訴我,時間與空間是不可以被分割的。在生活中,離開時間無法表述空間,離開空間也無法表述時間。就好像我們說秋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變化,是時間的變化,同樣也是空間的變化。就好像我們說過了5分鐘,某人從某地走向某處。不僅時間的變化,空間也在變化。就好像地球在宇宙間的行動,不僅有空間的變化,更有時間的運動。這些都是我們能觀察和感受到的,時間和空間是形式,而不是概念。離開了彼此,邏輯上就無法形成完整和統一,就無法被精確描述。

“不可分割”這一理解,對於藝術工作者來說,十分重要。每一位藝術家在探索藝術之路上,都會遇到時間與空間的阻礙,以至於有的人逃避,有的人妥協,有的人利用,有的人融合,有的直面……大家都用各自的姿態去面對時間與空間,並留下來許多感悟,有的說戲劇是流動的畫,有的說電影是濃縮的時間,等等。這些描述及感悟的背後充滿了對時間與空間的敬仰。

我也不例外。

我雖然不是藝術家,但當我不斷在藝術之路上行走的時候,不可避免的開始觸摸和感受到時間與空間的存在,他們讓我困惑,他們讓我產生疑問,他們讓我產生敬畏。但我們不能停留在敬畏的心態,要更深入的面對時間與空間,瞭解它們到底是什麼,瞭解如何通過藝術去展現時間與空間的變化,甚至是形式上的再造。

最基本的在場性,也就是戲劇舞臺問題。當我們指定演員之間的空間位置的時候,我們會賦予其形狀的存在。比如用腳走路,量出尺寸。比如給予一個形狀描述,那麼演員之間會產生默契。等等方式,無一不是將空間賦予形狀,才實現對形狀概念的充分理解。也就是所謂的無實物表演背後暗藏的哲學道理。然而一旦空間被賦予形狀,那麼結果就是尺度。反之空間概念被賦予尺度,其結果也是形狀。空間、形狀、尺度三者的問題,讓我想到了“六視點”,這一訓練方法。在這個訓練方法中,獨立出了形狀、空間兩個概念,並賦予訓練方式加以訓練,用來演員感受空間及形狀的存在。

在做這個訓練的時候,我明確感受到空間、形狀的不確定性,以及它們在認知上是模糊的。因爲空間作爲一個形式存在,或者說一個非概念因素,它無法獨立被觀察到。這種感覺有點類似,道生一,一生時間與空間,然後生萬物的認知。萬物在第三層,時間與空間在第二層。在這樣的感覺中,時間與空間無法被我們觀察到,我們只有通過賦予時間與空間各種概念,比如形狀概念,比如情緒概念,比如節奏概念,那麼才能被觀察及感受到。

那麼順着這個思路下去,是不是說,一切表演、導演、在場性的訓練方式,都是圍繞時間與空間而被創造結合了出來。當時間加上某個概念的時候,就演變成了一種新的訓練方式。然而這種訓練方式的意義在於讓主體在認知上感受到時間與空間的存在,變化,體驗其性質。(這裏所指的訓練方式不包含肢體、機械訓練)

我嘗試在這裏梳理,分成三層:第一層是比如道、能量爲代表的抽象層,第二層是時間與空間爲代表的形式層,第三層是節奏、動作、形狀等涵蓋的自我認知層。這樣一來好像可以把表演訓練,在場藝術做一個歸類。

畢竟,時間與空間並非自身的理念,我們有辦法指着一張“桌子”,說這個是“桌子”,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指着一個東西說這個是“時間”。空間與時間是這種既存在,但無法被獨立感知到的存在。我們在談論時間、空間的時候,只能是一種言論,談論的方式,我們無法直接給出它們的界限。康德在第一批判中寫道:如果我們把主體的感官消弭,那麼客體在時間、空間裏的一切性狀、一切關係都會消失。就好像王陽明說,“汝未來看此花時,汝花於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面的三層分類法,通過自我認知層的訓練,讓訓練者感受到時間與空間爲代表的“形式”其存在。所有的第三層訓練都是在感受時間、空間在訓練中的不同比例、分配、附加及框架。空間、時間的界定,這一部分在本書的第四章節有詳細展開。

“時間”與“空間”,在本書中,再三強調是形式,而非概念。原因在於,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蘋果的認知經驗作爲衆多蘋果個體的規範。時間空間與概念不同,他們離開彼此,就沒有意義,我們的興趣在於時間與空間之間的邏輯關聯,以及它們如何彼此產生影響。我們也無法通過一次時間、空間的個體經驗來得到時間、空間的規範。當我們在討論時間的時候,時間並不能獨立存在,它需要與空間一共存在。闡明時間與空間的相互依賴性,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我們也不能以爲時間與空間是經驗規範,那樣會陷入不自知的狀態無法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無形束縛。作爲藝術實踐者而言,這一點也十分重要。

這本書是作者愛蓮心的學術作品,高度涵蓋了作者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帶給我很大的啓發。雖然內容深邃難懂,需要大量的閱讀基礎作爲支撐,但慢慢讀,多讀幾次,還是很有收穫的。另外本書也涉及到了:形而上學,哲學語境問題,物理學與哲學問題,康德空間錯誤,笛卡爾因果性證明,事實與本質的問題,直覺,倫理學與生物學演繹,等等。

比如談到了“道德是真理,那麼爲什麼人們會對道理有牴觸情緒?”真理不屬於道德要求,它只是取決於個人的感受。道德不同於數學這樣的絕對領域,是無法融入情感等主觀且武斷的觀念。道德被融入了情感,個人價值判斷,那麼道德更是一種相對的不可靠的存在。

還有講述倫理學、道德的部分。讀完後挺讓人深思的,我們這個時代,好像確實缺乏了道德作爲潤滑劑的功能。就拿書中舉例,我們把物件交給快遞,不是因爲道德,而是因爲相信制度和規範化操作,才得以確信物件會到達收件人手裏。這也是在這個時代,我們反覆強調的是“品控”,而不是“道德”一般。我們對於人行爲約束,不是來自人的本體,而是來自“品控”,某種外部控制。

這樣讓人深思獲得感悟的地方很多很多。

讀書不是爲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爲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爲了思考和權衡,以及帶給我們更大的範圍,開闊眼界和格局,整理身邊的碎片,提升自身的維度。感謝本書作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