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內功】之入門心法、功法及前期準備

根據孫鴻偉老師於2015年11月20日微信內功集體培訓班授課講解整理

整理人:袁振國

2020年10月4日第一次修訂

傳承源流:

我們今天所講的太極內功,從傳承上它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來自太極門,主要是陳式太極一門,這一門的三位大宗師:馮志強大師、李經梧大師和洪均生大師,是陳發科老先生的三個傑出弟子,傳承並發展了太極內功的功法。我本人,是三位大師的再傳弟子。其中,靜功是以馮志強和李經梧兩位大師所傳的內功爲基礎的,洪均生大師側重於非常縝密的纏絲功法。

太極內功及養生功的另一個來源可以追溯到心意六合門的氣功大師胡耀貞老先生,他一生學過很多的絕學。精通太極拳,戴家的心意六合拳,內功裏的氣功,道門的丹道學,是龍門派的正宗傳人,同時精通中醫推拿,鍼灸,對用藥也很精通。老先生一生拜過無數的高人,和每一個老師都學得恆專精一,學到位,下夠功夫,這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像他這樣能夠研究的如此專,如此深,同時又如此的博學,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是一個天才,是帶着使命來到這個世界上,用一身的造化和修爲來救人,幫助人。胡耀貞老先生是建國以後中國氣功界的泰斗,1953年陳發科和胡耀貞二位老前輩合夥發起創辦了“首都武術研究社”,並由二位出任正副社長,馮志強大師和李經梧大師二位都是胡耀貞前輩這一時期的高徒。解放後,我國最早的一本論述氣功的權威性書籍—《氣功》,就是胡耀貞老先生著述的。一套三本,大家可以到圖書館借閱,也可以到網上下載,PDF格式。

我們所傳授的內功,綜合了馮志強大師、李經梧大師和洪均生大師所傳功法的精華,我把它們圓融起來,傳授給大家,儘量少講我自己的東西,用經典講,用前輩們的方法講,這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難免在一些方面會有不成熟,不精到的地方,希望大家一起學習探討,以期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當然,大家更要非常認真地對待這件事,把要領做到位,要時刻保持溝通和反饋。

練功目的:

練習太極內功的目的一是利於養生,保養身體,遠離亞健康,保持身心健康。另一個是爲了太極拳的習練者,能夠得到太極拳的精華,做到帶功練拳。

練功前的準備:

下面我從六個方面,來講解修習修煉太極內功前,應當進行的那些準備:

一、調整時間與環境

1、時間的準備

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每天抽出1-2小時,具體練功時間,可以在早上也可以在晚上,通常飯前半個小時要停止練功,飯後一小時至少是五十分鐘再開始練功。另外,根據當代人的生活工作節奏緊張,很難抽出很長的空閒時間用於練功的客觀情況,我建議大家在掌握練功要領後,可以將練功融入生活,坐、臥、立、行都可以用靜坐、站樁和功法的要領矯正要求自己。這樣做,一定可以有很大的受益。比如在北京,每個人每天用於坐地鐵的時間大概是1-2.5個小時,此時用手扶好把手,安心習練站樁功法。當然,也要注意別坐過了站。把練功融入生活,有兩點一定要注意,一是別耽誤正常工作學習與生活,二是一定要注意自己安全,也不要影響打擾他人。

2、環境的準備

最好有一個向南開窗的靜室,空氣清新,溫度溼度都要適宜。不要太熱,太熱了會燥,也不要太冷,練功時要保持溫暖舒適。一般適合人居住的房間,就可以作爲練功的場所。

二、調節飲食

1、調節飲食的重要性

飲食和身體健康的關係非常密切,我們練功,修行,是爲了身心的健康和諧,如果飲食方面不加以節制,練功的效果通常不會好,至少不能達到預期的養生效果,所以調理飲食非常重要,因爲病從口入,病是吃出來的。

有些所謂的專家說,把吃出來的病再喫回去,這一點也許有點道理,但是,我以爲不盡然。喫飯是爲了解決人體對能量的需要,對營養的攝取,維持生命的平衡。喫飯不是一種享受,也不是一種交際,不是自己身份的象徵,更不是追求一種奢華,也不是爲了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從而達到心理上的滿足。喫飯就是爲了身體的需要,需要什麼就喫什麼,需要多少就喫多少,平衡而已。

2、減食降負

有一知名的老禪師在回答什麼是“禪”時說:無非是砍柴,擔水,睡覺,喫飯而已。所以說會喫飯、會睡覺是一門大學問,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會吃了,會睡了大概離修行的高境界不遠了。那麼,修煉內功進行飲食調理應從哪裏開始呢?應該從減輕胃腸負擔開始。在堅持營養平衡的前提下,所攝取的營養物質能夠滿足身體需要就行了,儘量的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有這樣一種說法,療疾當從減食開始。這是有道理的。過多營養物質的攝取會造成問題,攝取太多消化不掉,變成垃圾,堵塞你的循環系統,也讓頭腦變得混沌,不清晰,不清醒,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大部分原因都是吃出來的。爲了滿足一時的口腹之慾,爲了痛痛快快的喫一頓,讓自己的嘴巴高興一下,把病吃出來,把身體喫垮,這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大家要算好這個賬,要理智,要明智,能素食就素食,身體不能素食也可以保持食物的平衡,葷素搭配,還要講究食物的品質。

3、如何喫飯

早上要喫飽,營養均衡,喫好;中午要適當,要有足夠的營養攝取,保證下午的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晚上儘可能少喫,有條件的,身體允許的也可以不喫。許多年以前,我參加一次法會活動,向一位來自五臺山大和尚請教如何喫飯的問題,他說:早上神喫飯,中午人喫飯,晚上魔鬼喫飯。這位大和尚是過午不食的,精神狀態非常好,身心非常的健康,精氣神非常足,修爲也非常的深,是一位了不起的修行者,過午不食確實給他帶來了利益,很多人踐行這一點也能有自己身心上的收穫。

對這個來自於佛門,傳承了數千年的要領“過午不食”要辯證的看,要與時俱進,人要適應環境的變化,如今的環境變了,我們要適應它。古人晚上沒有什麼娛樂生活,也沒有條件利用晚上的時間去過多的做一些事情,那時候也沒有電燈,只有蠟燭,所以通常會休息的很早,普通人天一黑就睡覺,大概七八點鐘,第二天早早的起牀,已經睡夠八個小時。古代修行的人比常人睡的晚一些,但是,也沒有向現在人一樣要十二點,後半夜一點還要卡拉OK,KTV,後半夜三四點鐘還要去和朋友聚一聚,喫夜宵。這種生活方式是極不健康的,極不利於養生的,是對身體的一種摧殘,是對身體精氣神的一種極度的、快速的損耗。對於身體衰弱的人、病人及病後康復的人,晚上加班工作到很晚的人,適當喫一點東西,維持能量和營養的平衡是必須的,不要迂腐的堅持過午不食。可根據自身的情況來調整,晚餐的原則是少食、清淡。

對於準備修煉內功的人,在飲食上的要求是營養均衡,清淡少食,如果可能要儘量少參加應酬,少參加聚會,以減輕腸胃負擔,清潔身體,對於靜心,睡眠也有好處,少食會讓你頭腦清醒,睡覺也很沉穩。

三、調節睡眠

儘量做到每天晚上九點半,最多不晚於十點鐘就安然入寢了,睡前兩小時不要喫任何東西,可以喝水,這樣就能保證八個小時的充足睡眠。睡眠也不宜過多,通常以八到八個半小時爲宜,睡多了腦子也睡暈了,心神昏寐。睡的太少也會神情恍惚,渾身乏力,也不利於健康,更不利於習練靜坐。在這裏需要提醒一點,習練靜坐者,習練內功者,隨着功夫的加深,達到一定的程度,睡眠會自然的慢慢地減少,也就是說練內功對睡眠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因爲,達到一定的定境,進入練功狀態的對身心所起到的休息修養的效果,比睡眠還要好,古代的修行者早已證明了這一點。但是,要有一個度,本着道法自然,順其自然的原則,不要故意的少睡,以證明自已有一定的功夫了,更不要大幅壓縮睡眠時間用來練功,這樣做是愚昧的。

四、調正身體

1、立身中正

如何調整體態呢?用無極樁來調節身體,做到立身中正。人與天地接通,頂竅百會穴與天接通,合於乾道,兩腳與大地接通,合於坤德。人在天地之間要自在、順暢、自然、舒適,這就是立身中正的含義,不僅站姿是如此,坐也是這個姿態,坐、臥、行走都要合於天地的本性。那麼,天地的“性”是什麼呢?天性是輕輕者上升,地的性德是重濁者下沉,所以,兩腳底要均勻着力,要踩實,意想湧泉穴與大地接通(腳底均勻着力接通大地爲“實”,湧泉穴與大地接通是“虛”的,通常並不真的接觸地面。此謂“實中有虛”);頂要領正,虛虛地領起,切記不要領過了、領實了,也不要懈怠,把精神領起,要正而松,虛而正,此謂“虛中有實”。

根據聖人老子的理論:“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還有“含德之厚,比若赤子……”。在他的道德經裏多次提到人的精氣神飽滿,達到“精全、氣全、神全”,當回到小孩子(嬰兒)的這種狀態。我們調整體態,在日常的坐、臥、行走中,應該向邁出人生第一步或者剛會走路的小嬰兒學習。對於小嬰兒來說,走路是個挑戰,內心充滿了好奇、驚喜和敬畏,他們的心態和體態跟我們大人是不一樣的,我們要找回小嬰兒剛學走路時那一刻的初心,在那種心態下,站在天地之間,感受大地的厚重,感受天空的清輕。只有具備了這種心態、體態,人的兩個腳才能得到大地的能量,才能得到大地的支撐,頂才能與天接通,人在天地之間才能自在。這裏我們無極樁時,經常比喻成小嬰兒,就是讓我們在練無極樁時,回到人生最初學走路的那一刻。

2、無極樁法的要領

腳與大地接通,腳踝放鬆,兩腳跟均勻着力,重心由後腳跟移至滿腳掌,受力要均勻,腳接地要實,頂竅百會穴微微的、虛虛的領起,下顎微收,頸項中正放鬆,此時,目光平視,舌尖輕抵上齶,嘴微閉,呼吸自然,均勻,綿長,如有唾液產生就輕輕地吞嚥到腹部臍下丹田處,此時產生的唾液叫“津液”,是寶。

兩肩放鬆,兩膀放鬆,兩臂像兩條繩子一樣重砣砣的下垂,徹底放鬆;兩肋,後背,胸部,腹部全部放鬆,整個脊柱從頸椎、胸椎、腰椎乃至腰底要中正放鬆,每節脊骨之間要一節一節地徹底鬆開,把裏脊和外脊的肌肉都鬆開,松透。意守丹田,丹田放鬆,慢慢地小腹部(丹田處)變得溫暖。

所謂的丹田不是一個點,他是一個立體的,位置在小腹部,圍繞着氣海穴和關元穴的一個像小皮球樣的空間。這裏的丹田就是通常所說的下丹田,太極內功的修煉是從這裏開始的。不同的法門也有從上丹田開始的,但是,在這種集體的培訓班裏面,不是祕傳的,不是一對一,還是從下丹田開始修煉比較安全,適合大多數人,是很方便,也很有效果,長此以往,對身心都有益處。

意守丹田,小腹部變得溫暖,漸漸地帶脈放鬆。帶脈的位置是常人繫腰帶的地方,前面是丹田,後面是命門,不是一條線,是立體的,後面貫通命門的一圈,像圍繞着腰的護城河一樣。由丹田開始放鬆,溫暖,然後,將這種溫暖放鬆的感覺由兩側,向後極爲緩慢自然的延伸,交匯於命門穴。讓這條“護城河”變得充盈、自然、舒適,命門處也變得自然、溫暖、充實、舒適。意念不要過於強,要讓帶脈的能量處於自然,飽滿,舒適而無拘束的狀態。

腰部放鬆,兩跨放鬆,兩跨怎麼放鬆呢?腹股溝微微的向後收,鬆開胯部,鬆開腹股溝,臀部微內斂,使尾閭處於中正安穩的狀態。也就是臀部微向前,腹股溝微向後,要使兩者達成平衡,以保證尾閭中正。

上半身從腰部至頂應如同打坐一般,保持安穩中正的狀態,腰部以下,從跨至膝蓋至腳底要穩穩地支撐上半身。上半身的濁氣(重量)經由兩跨傳達到兩大腿,兩大腿毫不滯留的傳達到小腿,那麼,中間的膝蓋就要徹底地放鬆,微微的彎曲一點。過分僵直了,濁氣不能降於小腿肚,過分的彎曲了,在膝蓋處意念過重了,濁氣反而截留於膝蓋,對膝蓋造成傷害,這一點要特別地注意。正確的方法是:膝蓋微彎曲,彎曲到濁氣可以順利地、全部的通過膝蓋,沉降至小腿,濁氣由小腿經過腳踝繼續下沉至腳掌,由腳掌沉降入大地。此時,整個腳掌包括腳趾,腳後跟,腳內側,腳外側是徹底放鬆而受力均勻的,想象湧泉穴接通大地,接通大地的能量。

3、站樁的時間

初學者習練無極樁通常一次站立兩到三分鐘(最多五分鐘),感覺腳底和小腿肚發酸就可以停止,用太和順氣收功,散步放鬆後再練,如此循環,每天控制在三到五次,等待身體適應後再逐漸延長站樁時間。不必追求長時間站樁,不要堅持、堅持,再堅持,這樣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對於有很好武術基礎者或運動員,一般不做時間限制。

刻苦練功的方法,玩命練功的方法,只適合從八、九歲到二十出頭年紀階段,以習武爲目的、身體健壯、精氣神充足的年輕人,對於大多數以養生爲目的的人,中年以後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病後康復的人,體質虛弱的人,這些人都不適合採取大強度、粗暴的練功方法。

五、調順呼吸

在這裏我用“調順呼吸”,沒有用“調息”,是有其深意的。調息所應遵循的根本法則就是“順”字。順什麼呢?當然是順着大道。但如何將順着大道,這樣一個高大上的原則,落實到具體操作細節呢?就是要順着自然,順着天地,順着當下狀況,順着生理規律……..

1、呼吸與胎息

人人都有呼吸,人人都會呼吸,會的已經不注意它的存在了。我們這裏所講的調息與常人正常的呼吸有一點點不同,但仍不離自然,要恪守道法自然的原則。調息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人從生下來的第一聲啼哭就開始了呼吸,即用鼻子一呼一吸就開始了生命活動,呼吸停止了,生命就停止了,所以人活着就會有呼吸,這是生命最本質的特徵,是後天的呼吸。另一個層面是先天的呼吸:先天的呼吸是人在出生之前,在母體子宮內,靠臍帶與母體相通,從一個受精卵開始,像一粒種子一樣紮根發芽,慢慢地發育我們的生命。人在母體裏也是要呼吸的,不僅要呼吸,也要喫飯和排泄廢物,所有的生命活動都通過一根臍帶來完成,這個過程與後天截然不同。臍帶與嬰兒連接的部位就是肚臍眼,我們叫“命蒂”,中醫所說的“神闕穴”就是此處,我們練習內功就從這裏開始。下面就是丹田,丹田和命蒂的關係極爲重要,我們通過後天呼吸的調理,進而慢慢地,一點一點地,自然地,重新激活、恢復先天的呼吸,也就是小嬰兒在母體的呼吸,我們叫“胎息”。

胎息的功能自人體出生開始,其功能就慢慢地減弱了,甚至慢慢趨向關閉。但不是一點不存在,中醫理論認爲,在人的神闕、氣海和關元周圍,始終有一個很特別的能量供給和流動的系統。經現代科學證明,小腹部小腸處的溫度與心臟深處血液的溫度是一樣的,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客觀現象,而我們的古代中醫從業者及修行者很早就這道了這點。從胎息的角度上看,人出生後隨着胎息功能越來越弱,當突破一種平衡時人就生病,人腿易患的靜脈炎、脈管炎除了腿部受涼、寒溼和過久站立的病因以外,往往與小腹部先天的循環功能衰弱有關係。這一點西醫是不承認的,但是,我們的老祖宗用了幾千年上萬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實踐觀察證明了它的存在。先天的呼吸和人體的關係極爲微妙,大概這種功能在身體內徹底關閉的時候,人的生命也就不能維持了。所以說,先天呼吸重要,後天的呼吸也有很大的作用,兩者的關係是相互配合、一陰一陽,沒有先天的呼吸,就不會產生後天的呼吸,沒有後天呼吸的支撐,我們身體的平衡就不能維持。

人可以幾天不喫飯,但不能一刻不呼吸,呼吸比喫飯和喝水更重要,即便是有的大修行者在入定之後,進入辟穀的狀態,有的可以鼻息極弱,也有的好像不呼吸,但仍然進行胎息,仍然需要緩慢地能量交換,人和環境之間是有溝通的。人斷了飲食可以忍耐一段時間,幾天或更長的時間,但是,如果幾分鐘不呼吸是要死人的,所以調息非常重要。

2、調息的方法

調息,首先是從調後天的呼吸開始,一吸一呼爲一個循環,吸氣要輕、細、勻、緩,自己的耳朵不應該聽到出入的聲音,每次呼吸應該深、長、綿,進而達到小腹部,一吸一呼意想丹田。呼吸之間,一定要堅持自然而舒適的標準。此時,不必過度的關注是胸式呼吸還是腹式呼吸,是逆呼吸還是正呼吸,自然呼吸就好,耐心習練,呼吸綿長,深緩,深達小腹部,久而久之呼吸的功夫就有了。可以從目前的胸式呼吸會漸漸地,不知不覺變成腹式呼吸,進而變成腹逆式呼吸,這是一個自然的轉化過程,日積月累的過程,千萬不要急於求成。甚至完全沒有必要搞清楚什麼是腹式呼吸、什麼是腹逆式呼吸的概念,等你功夫下足了,到了那個階段,老師一點自然就明白了。這和學游泳是一個道理。如果強行追求做到某種高明的呼吸,可能會帶來種種弊端,甚至導致傷病。這都是貪心造成的,我們練習呼吸及其他任何一個步驟,都要勿忘勿助,千萬不能貪心求快,拔苗助長就會出事。

3、調息的原則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腹逆式呼吸等等說法,是在科學昌明之後,大概是辛亥革命以後(清末民初)纔出現的,是近代科學的說法。但在我國修煉界、武術界,數千年來都沒有這種說法,我們傳統的說法叫自然呼吸。把科學引進中醫,有時會幫忙,有時會搗亂。把科學引進太極拳,引進內功的修煉有時候也一樣會產生問題,所以傳統與科學的結合要自然,要天衣無縫。在練習內功時,如果不能做到科學與傳統自然而然天衣無縫的結合,我看還是單純採取經過祖宗數千年檢驗的方法爲好。在這裏,我強調呼吸不能過度的追求所謂的腹式呼吸或腹逆式呼吸,要自然的從目前的呼吸狀態開始習練。如果你目前是胸式呼吸,它不是不好,它是適合你的,你的身體一定需要這種呼吸方式,也最適合這種呼吸方式,那就沒有必要驟然把它改成一個更高明的呼吸方式,這樣是捨本逐末。有些時候,這樣做是不恰當的,會帶來種種弊端,如出現胸悶,憋氣,甚至心跳不正常等現象,是危險的,這是因爲“不自然”的練習方法造成的,所以,不要過度的追求看似更高明的呼吸方式,其實它不適合你。就像你穿鞋子一樣,不要因爲它不漂亮,別人說這個鞋子不高級,你就換上一個更高級的,只顧鞋子漂亮,但它穿到你的腳上不舒適,你的腳穿哪雙鞋合適,你就穿它。

調息的原則是“道法自然”,心法是“勿忘勿助”,把握好這兩點就不會出問題。前面講的都是“勿助”,即亞聖孟子說的不要拔苗助長。“勿忘”也很重要,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甚至三天打魚十天曬網,這就跟修煉沒有關係了,達不到鍛鍊的目的,達不到養生的目的。

4、調息的環境

練習調息要注意環境,特別注意空氣質量,目前經常有霧霾,室外有強風,這種情況都不適合,應該在室內空氣清新,溫度適宜,安靜舒適的房間練習站樁調息。自然呼吸就是一呼一吸,開始練習要適當綿長勻緩,呼吸時意念想着下腹部放鬆、溫暖、舒適即可,如此地練習,漸漸地就會有種種的收益,種種的變化,慢慢地來,不要過度追求。

5、止除雜念

站樁的同時自然就進行調息,可以意守丹田,默默關注呼吸。也可以同時進行數息法,即一呼一吸爲一息,一次呼吸數一次,默默地數,從一數到十,返回來再從一數到十,如此循環往復。在調息的過程中如果有雜念產生,不要急躁,順其自然,把它空掉,把它停止,也就是“止”,“止觀”修法的“止”。有一個雜念就止一次,第二個雜念產生了再止一次。每次止掉咋年後,都再次從一息數到十息,一點不要焦躁,這是自然的一種現象。長時間通過數息法來練習調息,雜念自然就會慢慢地減少了,呼吸均勻自然了,身體舒適自在了,這就是進步。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

根據前輩們流傳下來的經驗,身體健康的人適合數“出息”,就是呼氣的時候數;體弱的人和病後康復者數“入息”,即吸氣的時候數,等待身體恢復正常狀態了再數出息。

調息的體態可以是站樁,也可以是靜坐或平臥,如果是靜坐,在沒有接受規範的要領習練之前,不要急於自己學習雙盤,用自然的坐姿即可。可以坐在椅子上,後背不靠椅子背,兩腳自然接觸地面,小腿放鬆,上半身的要領同無極樁樁一樣,全身放鬆。

六、調心正心

《清靜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其大致的意思是,修行者能夠排除貪慾,善用其心,心地自然就能夠靜了;心性澄明瞭,自然元神清靜玄鑑無暇,從而籍着大道的光輝,達到“天人合一”的高妙境界---回到“天地”這個家了!

1、誦讀經典

調心,其實是身心同調進行的。大家可以理解爲調正身心或調整身心,調正身心與身心不正相對應,調整身心與身心散亂相對應。調心的方法從讀經典開始,從改變我們的心態和思維開始,用經典來洗滌我們的心靈,比較適合的經典是道家的《清靜經》,老子的《道德經》,儒家的《弟子規》,《論語》,《中庸》都可以,佛家的《心經》,《金剛經》等等。根據你的機緣,你讀那一個喜悅,你目前修煉的是哪個法門,就讀你最喜悅,最方便,手頭有的經典。

2、如何讀經

可以採取端坐的姿勢,進入坐姿之前,先把雙手洗淨,漱口,身與意要清靜,滿懷恭敬之心,真心誠意地讀經,在讀的過程中,你會得到經文對你思想的洗滌,心念越來越正,躁動的心越來越平靜。讀經不能有功利心,也不必求背下來,就是享受當下這一刻,靜靜地讓自已的全部身心沉浸在這些聖人、賢人和這些偉大的、了不起的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思想寶藏之中。這是寶貴的財富,是古人送給我們的智慧,沉浸在這種智慧裏,享受這一刻,我們的內心充滿着喜悅。急於把它背誦下來這是有爲法,有爲是讓你的腦子記住了內容,而調心的目的,是讓我們心靈深處去接受聖人思想的洗滌,兩者的目的是不一樣的。我們調心只是安於當下,享受這一刻,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也許這就是我們的目的。

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我們學習聖人的經典也要用無爲法,不要用有求的心,不要用功利心,不要急於求成,也不帶着目的去做每一件事情。我們調心、鍛鍊、修煉、養生,一定要放下我們後天“凡事一定要有爲”的習慣,這是一種享受,是和平常狀態截然不同的“無爲自然”的狀態。

3、心存善念祥雲現

調心有一個簡單的小法門,就是讓自己的心時時刻刻地處於一種平等慈愛之中,通過調心靜心,我們想達到妄念雜念不生,心思澄明,找到初心,恢復本心,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我們可以從一個簡單地法門開始,如果我們的心不能一念不生,那就讓我們的心時時處於“平等、專注、清晰的不評判覺知”之中。站樁的時候心存,打拳的時候心存善念——即“平等、專注、清晰的不評判覺知”中,日常的一行一動心存此善念,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工作中每一個細節,和別人打一個招呼,給別人一個溫暖的眼神,甚至和一個小動物滿懷歡喜的對視一下,這都是讓心處於善念的方法。讓心時時安住於善念之中,安穩的住在當下,如此,慢慢地心就會靜下來,心的躁動就會越來越少,身體的正能量就會漸漸地增加,元精、元氣、元神也會慢慢地充足,一點點的積蓄。反過來,如果離開善念,慈悲心、愛心,讓負情緒、負能量充斥你的身心,就會招致種種不好的問題出現。心存善念祥雲現,即現在你自己的心裏,也現在你周圍,即利己又利他。心存善念是我們的本性,但不必強求祥雲呈現,也不用去想它,一想祥雲,祥雲就沒有了,不求而祥雲呈現,這也是無爲法,不能落入有爲法的下乘小道。

具體的日常調心方法:採取“六個一”日常修行養生法。就是每日掃一方地,掃去心靈的塵埃;每日捐一角錢,獻出自己的慈愛之心;每日對身邊人多一些微笑,把喜悅傳遞給他們;每日一刻傾聽別人的訴說,讓你內心的和諧與寧靜感染他人;每日多一些愛語溫暖別人;每日靜坐反省一次。

以上所講六點練功前的準備是聯繫在一起的,希望大家細細的把握踐行,它不是單獨成立的,是相融相攝的,互相支撐,互相扶持的,不能片面地去聯繫,而調心往往在其它五個方面之前,建議大家先靜心再練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