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排解即將失去至親的痛苦?

問題描述:

一位朋友:癌症晚期,時日不多,太痛苦了,這世上最愛我的親人,也是我最愛的親人,我沒法想象她不在的日子我要怎麼活下去


我的回答:

…………………………………………………………

“感同身受”這個詞有些奢侈了!

世間沒有完全版的感同身受。

所以這個時候任何別人也代替不了你來分擔你的痛苦。

不過還好,作爲陌生人,我們遠日無怨,近日無仇。這種狀態之下,正常人也都不希望你陷於痛苦之中無法自拔。如果聊幾句可以讓你好受些的話,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是樂於幫一下的。

我這麼說,可能更真實一些。

這樣你也許可能會更認真地考慮一下一個陌生人的勸慰吧。我覺得這樣總比來一句不疼不癢的“節哀順變”好一些。當然,這只是就一個陌生人來講的。

道理大家都聽過。比方說,人都會死的。這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廢話!

人都會死的。有的在意料之中,有的在意料之外。

但不管怎樣,失去至親的人都會非常痛苦,這是人之常情。

相對來講,因爲意外失去至親的痛苦要更大一些。因爲猝不及防,就像晴天霹靂讓人瞬間崩潰。

我妹夫8年前因爲一個意外不幸離世,我跟他關係很好,特別傷心。但看到、聽見妹妹撕心裂肺的哭喊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即便對親妹妹來說,我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

相對於意外,很多意料之中的陰陽兩別,當事人的感覺可能會稍稍平緩一些。這其中的差別就在於——時間!

面對生離死別的重大變故,我們需要時間去接受,去適應,去理解。

是的,去理解!

關於死亡,我們需要去理解。“死亡教育”這件事情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

但是,“聽說過”和“懂了”是兩回事!

對死亡的理解每個人都會不同,加之“文化”對於死亡的避諱,所以很難在大衆的觀念上對於“死亡”形成一種普遍的共識。

但有兩項共識是存在的。

一是,死亡是無法避免的。

二是,失去至親傷心也是無法避免的。

如果不再往深裏探討,我們的交流到此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把一切交給時間,一切都會好的!因爲生活還要繼續。

如果還想就這個問題進一步探討,我想說一說我對死亡的理解。僅限於個人觀點。

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所謂永恆,就是沒有標準答案,也就沒有一勞永逸的思考,寫再多也不可能有終極結論。既然如此,何必“爲不可爲之事呢”?

只把我思考的結論和部分論據擺放在這裏,別的不多說。

/

一切都將逝去,包括宇宙也會有生死的輪迴。人的生命只是一個過程,可長可短,關鍵是體驗。雖然如此,但生命是可貴的,有意義的。它的意義就在於我們體驗了生命。生命是一種奇蹟!

/

生命的不同在於體驗的不同,以及對他人的影響不同。從個人的結果來說,沒有什麼不同。我們可以接受別人的逝去,也應該可以接受自己的逝去,人都不是神,世界不因你而存在,哪怕你是王公貴胄,何況還不是。

/

死亡對於死者來說並無痛苦,痛苦的是摯友親朋。親情很美,但本質是一種依賴。所有的依賴都會離去,包括我們可以給他人的依賴,也是如此,越早明白越好。讓自己的內心豐足起來,成爲自己的依靠。並非薄情,而是兩個靈魂豐滿的人,既可以相濡以沫,也可以相忘於江湖。而不是誰離開誰就活不下去。

/

如果只有一個活下去的機會,我會讓給我的摯愛。但如果不幸,活下來的只能是我,我會好好活着。

/

生命是可貴的,但並不是最可貴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大唐開國之初有“戰死是吉兆,終老爲不祥”的民風,後纔有大唐盛世。“捨身取義今日事……”如此種種,並非蔑視生命,而是讓生命綻放,在生命這個過程中詮釋生命的意義。“朝聞道,夕死可矣!”

怕死,沒必要,也沒什麼用。活着就綻放,死了就接受。這並不是說非要成就什麼豐功偉業,只是,在生命這個體驗之旅當中,除了真心體驗之外(能留下一些真理或是有用的經驗就是偉人了),其他能得到的也就剩下患得患失了,有意思嗎?

/

如果將逝去的是你自己,你希望你的至親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繼續生活下去?

/

傳統文化當中對於守孝的要求,一定要保持悲痛,動輒要守孝若干年,甚至杜絕談笑。這種形式大於內容的文化,只是聽起來很仁義,看起來很道德。但並不利於我們對於生命本質的思考,也限制了我們對於死亡的理性接受。

/

理解死亡,接受死亡,也就接受了至親的逝去。

/

很多時候“人之常情”和真理也並不是一回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