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雜說C】言有盡而意無窮

【青•故事優選】專題講座分享

前幾天,在微信羣裏聽了一堂江嵐老師關於小說創作的講座。她提到初學寫作的人容易犯的一個錯誤:話說得太多。

“把所有東西都說完,把所有事情都說盡” 之後,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互動就沒有了,讀者看文章變成了一個被動接收的過程,他們不需要思考,因爲文章想要表達的東西已經明明白白地寫在那裏了。山是山,水是水。讀起來自然是寡淡無味,難以爲繼。

相反,一篇好的小說、故事,哪怕是簡短的散文、詩歌,在顯山露水的基礎上,應該還有一層更深的東西在裏面。這層東西或者能打開讀者的想象空間,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或者能引起讀者的思考,主動去挖掘文字背後的深意。

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敕勒歌》,“風吹草低見牛羊”這一句就很好地詮釋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妙。“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 前面幾句已經向我們展現了敕勒平原的遼闊、壯美,接下來應該寫牧民生活了吧。寫什麼呢,勤勞?自由?奔放?艱苦?都沒有,只有一陣風吹過來,吹低了草叢,使得原本隱沒其間的牛羊紛紛露出了頭。這時候,讀者的腦海中自然而然就出現了一幅恬靜、富足的牧民生活畫面。這遠比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要高明得多,也耐讀得多。

可見“言有盡”不是不說,而是把所要說的東西藏在字裏行間,專等讀的人去發現。

很多人在讀完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之後,認爲它是張愛玲小說中唯一的一部喜劇。高齡離婚女白流蘇和年輕多金的浪子範柳原藉着一座城的陷落,終於推翻了“心牆”,結了婚,這個結局當然是圓滿的,王子和公主從此會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我們看看張愛玲是怎麼寫的: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爲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了,成千上萬的人痛苦着,跟着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並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點,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來,將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

在那樣一個紛亂的世間,外面戰火連天,但關上了門,人們照樣還是在爭家產、鬧離婚、談戀愛、生孩子,和平日並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她們所做的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來,將一個個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這樣一來,所有的煩惱事就都看不見了,看不見就可以當成沒有發生。

所以它是喜劇嗎?當然不是,張愛玲還是我們熟悉的張愛玲!把蒼涼寫在熱鬧裏,把可悲寫在浪漫裏。

這未盡之意,值得我們一品再品。也許,這就是一部成功小說的魅力所在。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汪曾祺的小短篇《打魚的》,我曾經在砍柴老師的文章中見過節選,後來又尋了書來看,才真正意識到一個大家可以把“言有盡而意無窮”寫到什麼程度。

有幾天不看見這兩個穿着黃白黃白的牛皮罩衣的打魚的了。又過了幾天,他們又來了。按着梯形竹架趕魚的換了一個人,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辮根纏了白頭繩。一看就知道,是打魚人的女兒,她媽死了,得的是傷寒。她來頂替媽的職務了。她穿着媽穿過的皮罩衣,太大了,腰裏窩着一塊,更加顯得臃腫。她也像媽一樣,按着梯形竹架,一戳一戳地戳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她一定覺得:這身溼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經很涼,父親的話越來越少了。

“她媽死了,得的是傷寒”。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句很平淡的話,解釋了“有幾天不看見”打魚人的原因,實際上卻在預示女孩子的命運:長期泡在水裏,再加上女性體質特殊,得上傷寒只是時間問題。“父親的話越來越少了”,爲什麼呢?他意識到女兒定然會像妻子一樣死於傷寒,但是因爲貧窮,又不得不讓她來接替妻子的工作。他看着“穿着媽穿過的皮罩衣,太大了”的女孩,實際上看到的是自己的貧窮和無能爲力,自然是越發的沉默。

最後一段,“衣重、水涼、話少”已經足夠,再多一項,便是累贅。

寥寥幾百字,汪老就把底層勞動人民的無奈和悲哀,寫在了文章的無盡留白裏,不動聲色地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體現了出來。平淡之下,卻是強大的表現力。

“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一種很高明的寫法,不光要求寫作者對文字有極強的駕馭能力,對周圍的事物有敏銳的觀察力,還要深諳人性人心,並非一時之功。

但我想,平時多做這方面的練習,與目標的距離大概也會越縮越小吧。

以上是我在聽了江嵐老師的講座之後,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所做的一點思考和感悟。藉此機會,也一併感謝江嵐老師的精彩演講,以及組織者的付出。

林柳青兒會員投稿通道:

小島投稿專欄:https://www.jianshu.com/gt/cefac9481662f5b6
本文由【青•故事優選C】收錄,薦文編輯:失眠的陳九
【青•故事優選C】爲簡書會員合夥人林柳青兒創辦專題。僅推薦林柳青兒旗下會員文章上榜。專注於青苗計劃,培育會員提升寫作能力。詳見我們助力||青——故事優選C計劃
專題創辦:林柳青兒
專題主編:七公子小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