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負面情緒中快速恢復的幾種方法 理情治療:比起事實,更讓我們憤怒的是被擊碎的信念 敘事治療:避免渲染哀傷,而是改寫哀傷 針對焦慮:常態的焦慮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小結:生活,別無它法

職場有時候就像修羅場,我們一面工作,一面迎接工作帶來的挑戰。這個挑戰好像是沒有止盡,應付完一個,還有下一個。就像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指出的,人一生都會活在焦慮之中,任何想要一勞永逸解決焦慮的方法都是不現實的。人永遠的焦慮,這是人生的常態。

有些心理專家用「情緒內耗」來形容這種情況,所謂職場內耗,一般指的是職場人有苦說不出,把各種負面情緒積壓在心理,導致負面情緒對自己產生更大的傷害,比如連積極的情緒也因爲忙於照料負面情緒而消失,甚至情緒崩潰。

所以情緒內耗實際上只是負面情緒的一種現象,而不是負面情緒本身,過去強調通過「疏導」、「表達」的方式來扭轉情緒內耗,實際上還是無法讓人完全有效的應對負面情緒。

底下我們就幾種不同的心理諮商理論,針對常見的幾種職場負面情緒,提出分析與因應之道。


理情治療:比起事實,更讓我們憤怒的是被擊碎的信念

理情治療強調我們對事件的理解,他們把我們看待事情的歷程簡單分爲ABC三部分,A表示我們遭遇的事件,B是我們對這件事的理解和信念,C是結果。

比如今天小張臨時被組長負責一份計劃,小張花了很多時間處理。結果組長上面的經理要小張就進行中的專案例會報告,小張表示因爲組長指派的臨時計劃,不得不修改項目進程,經理追問組長是否有此事,結果組長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小張背了鍋。小張想跟組長對質,但他知道如此一來,未來在組裏的日子會很難過,只好忍耐。但這份憤怒遲遲無法消退,就連晚上跟女朋友約會的時候,他都忍不住遷怒到女朋友身上。

用ABC模型來檢視這起事件,(A)小張憤怒的事件起因來自組長的陷害,(B)這件事激發出他對於上司的信任,他一直信任自己的長官,認爲長官應該都很有誠信,所以面對上面的命令,他要努力去做。(C)結果是小張被組長擺了一道。

通過理情治療,我們會發現,小張的憤怒除了事件本身,還來自他本人對於信任他人的誤解。實際上,並不是所有長官都值得我們信任。後面還能推導出我們這方面的信任可能來自從小父母和老師灌輸給我們的錯誤觀念,以爲聽大人就是對的。

這時我們通過憤怒來學習,知道以後對於組長等上司的話不要盲目信任,避免之後的傷害,那麼這個憤怒對我們就有意義,而不僅僅是一種傷害。

在發泄情緒之餘,通過理性保護我們不再因爲盲從而被傷害,才能真正避免我們再次陷入憤怒的情緒。


敘事治療:避免渲染哀傷,而是改寫哀傷

敘事治療講求我們看待人生故事的視角,並且強調每個人都有改變看待人生故事,並改寫人生故事的權力。

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過去,我們只能改變我們看待過去的想法。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學歷、家境各方面條件都很普通的人離家到臺北打工,剛開始過得很不順遂。這時候他看天,覺得天都是黑的;看四周的人,感覺大家臉上都愁眉不展。

後來這個人發展的越來越好,這時他看臺北的天,覺得天好藍;看周圍的人,覺得大家臉上都掛着笑容。

天空和人們的表情會因爲這個人過得好不好而改變?不會!但當一個人過得好,他看很多事情都會很順眼,包括看過去的不如意。

哀傷也是如此,哀傷是我們對於自己的一種憐憫。比如在職場中受委屈,沒有人憐憫我們,我們只好憐憫我們自己。這時候,我們可能會把很多事情通過憐憫來放大,更加覺得自己「可憐極了!」

但實際上,並不是我們真的那麼糟糕,而是因爲我們當下的處境,放大了我們看待相關事件的感受。

所以當我們哀傷的時候,我們試着讓自己的哀傷停在事件本身,避免哀傷渲染過度。我們可以回到過去的經驗,提醒自己,每個哀傷的成因都不一樣。這次是單獨事件,單獨處理好就好,並非所有哀傷事件都要一次性處理,以免我們被過於沉重的哀傷擊垮。


針對焦慮:常態的焦慮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從存在心理治療的角度,焦慮跟恐懼不同。恐懼有對象,比如害怕某個領導,或是害怕做某件事。焦慮則有泛化性,可能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事件發生,但是你會莫名的焦慮。

焦慮特別容易導致情緒內耗,因爲焦慮往往有苦說不出。比如一個怕說英文的人,他只要儘可能避免說英文的場合,他就能避免恐懼發生。

但焦慮可能是一個人坐在辦公室裏,他感覺自己好孤獨,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他想逃離辦公室,但又不知道要去哪裏。

這種焦慮,在存在心理治療稱爲「常態的焦慮」,亦可稱爲「存在的焦慮」。也就是所有人面對生老病死,面對孤獨、空虛等人生問題都會浮現的焦慮感受。

項目管理就像人生,一個階段結束,下個階段又要來臨。有時進程不順,原本考取的證照無法應對新的工作挑戰,感覺人生「到此爲止」,都特別容易讓人有焦慮感。

這時候,我們可能會讀一些雞湯文、成功學,試圖激勵自己。

從存在心理治療的角度,這種激勵效果不大,因爲這種激勵就像一個不開心的人靠吸笑氣來讓自己微笑,他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發自內心開心,只是肉體上獲得短暫的刺激。

實際上,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生活就這麼喪,我們可能確實一輩子都無法實現我們的目標。但如果我們不去接受,我們就會一直用一個理想的未來打擊現在的自己。

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回到當下。

對!我就是活成這個德行,我就是公司不上不下的一個人。但我不假想未來會更好,也不費力去探究原生家庭跟過去誰對不起我。我選擇「接受現在的自己,然後從現在的自己開始出發」。

就像你今天手上只有二十萬,你去假想兩千萬的創業計劃,或是兩萬的無望未來,都在逃避現實。也許二十萬不夠理想,但你能做的就是儘可能發揮現在擁有的這二十萬,別無它法。


小結:生活,別無它法

理情治療、敘事治療和存在心理治療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多數人的情緒都來自和現實之間的矛盾。而脫離現實處理現實矛盾,往往只會招致無望的失敗。

處理情緒,只能用現實處理現實,用當下處理當下。就像處理項目,過去的事情都是沉沒成本,未來的計劃亦由當下項目執行的內容來決定。

我們一方面宣泄我們的負面情緒,但同時我們接受當下的自己、當下的處境。

無論你對成功或失敗有什麼理解,你只能活着,而且每天能做的事情就那麼多,當你越快接受這一點,你就能越快適應每天恰如其份的活着,你的情緒纔有落地,真正被你感受,與你的生活相呼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