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少、反應慢的人不討喜?孔子卻說,交友就得交“木訥”之人

文|顏小二述哲文

相信各位生活中一定存在那種“能說會道”,甚至有點“自來熟”感覺的人。

這類人往往十分樂於表現自己。他們所到之處,總是前呼後擁、熱熱鬧鬧。走到哪兒,他/她的高調作風總會讓人記住他們。

而有一類人的表現,卻與“能說會道”之人完全相反。

他們可能不太愛說話,甚至做起事情來,顯得有些“慢”、有些“呆”的樣子。於是他們總是會錯過一些利益、榮譽。但是,對於這些“失之交臂”的利益和榮譽,他們似乎也並不覺得“惋惜”,在功名利祿上,顯得有些“遲鈍”。

於此,在常人的得失觀下,此等“木訥”的人,到一個新環境裏,往往沒有“能言善辯”、“樂於表現”的那個人“喫香”。

但是,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來日方長以後,似乎那位“木訥”的人更受周圍人喜愛和信賴。

而“能說會道”的那一位,可能會因太愛出風頭、甚至是表現得太過“功利”而被人疏遠。即便是與人聊得火熱,也不過是“面熱心冷”的逢場作戲。

這是爲何?儒家孔子有答案。

幾千年前,我國在倫理很有研究的大思想家孔子就說了這麼一句話:

“剛、毅、木、訥,近仁。”

這句話記錄在《論語》裏面,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讀一讀。

孔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他這是在告訴後人,“木訥”是接近“仁”的品質。

而在儒家思想裏面,“仁”是君子的代表性特徵。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也是無數文人雅士追求一生的高尚品格。

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爲,孔子是在告訴我們,比起“巧言令色”的求利者,或許“木訥”的人更真誠,更值得深交。

“剛、毅、木、訥,近仁”,孔子這句話不過6個字,卻把人性看得透透的。

儒家思想中,“仁者愛人”。愛人的“君子”,不會有爭強好勝的“功利心”,他們往往謙虛、踏實。於此,謙遜、踏實的他們在人前可能就會顯得有點“佛系”,甚至是“木訥”。

在顏小二心裏,他們不是“呆慢”,而是在“功利爭鬥”上反應“遲鈍”,甚至不願作出“迴應”。他們也不是“不善言辭”,而是無意於爲“彰顯自己”而高談闊論。即便自己“做了”,也不會四處宣揚自己的“功績”,這不是他們所求,於此他們總是顯得有些“沉默”。

也就是說,腳踏實地的人往往更爲剛毅、質樸,甚至是寡言,他們更喜歡用實際行動在把持自己內心的“道”,無心於用華麗的言辭、高調的表現去獲得名聲以及利益。名聲和利益於他們而言,可有可無,他們更加註重自己一步一個腳印下的自我成長與自我修養。

所以,孔子千年前於《論語》一書中指出的那剛毅、質樸之接近“仁”的木訥之人,確實是可遇不可求的“難得益友”,各位覺得呢?

嚴正聲明: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發佈於一點號,其餘賬號及“本名字非本平臺”發佈皆爲冒充、侵權,全網維權。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想持續瞭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