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將在後天揭曉,每年都會對陪跑多年的村上春樹比較關注。雖然他自己說並不太在意得獎這件事,但對一位作家來說這畢竟是最高榮譽,心裏一點都不在乎是不可能的。村上春樹幾十年如一日地早起跑步和書寫,這種自律實在讓人佩服。一直對他十分好奇,除了從他的小說中尋找作者的個性的蛛絲馬跡,還有一些其他人的角度也可以幫我們解讀特立獨行的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出生於日本京都,《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的作者河谷俊雄是京都大學教授,榮格分析師,他的父親是以故的心理學泰斗,耳濡目染對心理分析有很強的浸潤度。從京都大學碩士畢業後,他去歐洲留學五年,又在瑞士做了五年臨牀心理治療師。這些經歷都讓他對榮格,以及黑格爾,海德格爾等德國哲學家的思想有非常深刻的認識。所以除了臨牀心理學的研究,他也致力於尋找文化歷史同心理學的精神分析相結合的路徑。

日本的精神分析學領域在弗洛伊德時代就開始有了與大師本人交往,所以對這一學派有很深的研究。榮格作爲弗洛伊德的傳承者和叛逆者在精神分析史上也是無法繞過的高峯。他身上混合着的矛盾,也體現在何合俊雄身上,在日本文化中,特別是京都保留了完整的東方傳統習俗和主流價值觀,而這些又是從華夏文明中內化而得。當日本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包括榮格學派這樣現代的西方心理學,許多學者勢必要在本土文化和外來的先進技術之間尋求連接和平衡。這種心態其實在村上春樹的身上表現得也很明顯,一方面他喜歡西化的爵士樂,另一方面他作品的文風和人物又有種刻意與世界保持距離的乾淨。

在本書中作者直接用榮格的精神分析法解讀村上春樹的作品,其中用大量筆墨分析了他的長篇小說《IQ84》。雖然這部小說的故事脈絡十分清晰,但卻因爲許多錯位讓人在開始閱讀時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不同故事,在不同章節中的交替展開,呈現空間非平行化和碎片化的方式。小說對出場人物的個人經歷描寫得極爲細緻,並且在時間連接上加入了更大跨度的歷史性內容。

“在現代日本人的頭腦中,多少還殘存着一些此岸與彼岸相通的意象。”村上春樹藉着他小說的人物將古代的時間性延續到當代,某個人物漫長的人生,在記憶中閃回,而生命就在時間的流動中回溯。故事中反覆被提及的“十歲期”恰恰是人類自我意識確立的重要階段,是成人思維方式形成的關鍵時刻。想想現在很多孩子長大後成爲“媽寶”,可能正是因爲關鍵時點上家長無知造成的過度干預,讀到這裏居然有了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溫故而知新,有些書每一次讀都會有不同的體會。無論村上春樹今年能否得獎,他的作品都值得多讀一些,跟着文本所閱讀到的可能是更多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