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思想

    在屈原的詩篇中,首先使我們感受到的,是他的政治理想,跟當時一切先進的政治家是一致的。他所要走的,是變法革新、富國強兵的道路。

《惜往日》裏所說的“國富強而法立”,以及主張“法治”,反對“心治”,就是這一理想的鮮明體現。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提出以“舉賢能”取代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他在《離騷》裏不僅明確主張“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而且歷舉傅說、呂望、甯戚等由下層擢居顯位的範例,即其用意所在。

其次是“反壅蔽”,以鞏固君臣關係,保證法令暢行。《惜往日》雲:“獨障壅而蔽隱兮,使貞臣爲無由。”對楚王之被“壅塞”,時有所指責。實質上他所反對的,正是《管子·明法》所謂:法令“出而道留謂之擁(壅),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

  再其次是“禁朋黨”。《離騷》雲:“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對“黨人”不止一次地揭露。這跟“吳起爲楚悼王立法”,特別強調“禁朋黨以厲百姓”的精神是一致的(《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最後是“明賞罰”。在賞罰問題上,屈原主張“參驗以考實”,賞罰必當,反對“或忠信而死節兮,或訑謾而不疑”的現象存在(皆見《惜往日》)。當然,屈賦究竟是抒情詩,而不是政論文,對上述的政治主張,不可能做理論上的闡述,他只能結合個人遭遇,在抒發憤懣之情時,略露其端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