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读后感,《人生海海》,无怨无哀

《人生海海》这本书读完了,断断续续写了 10 篇连载文章来回顾这本书,本打算把 10 篇连载合并起来,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下子读个够,但粘来粘去还是进行了一些整改。

是 “ 回顾 ”,称不上 “ 书评 ” 。也没写过书评,想来书评是很严肃、很专业性的文体,我文学修养不够,真是写不出什么观点犀利的评论。

只是希望自己,在每读过一本书后,写点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在 《豆瓣》里记录了书名而已。

在书海的天空里雁过留痕。
《人生海海》这本书很红。商业社会,不红无量。

商业社会,凡要卖的物件,都需要包装、营销。无论是用高雅的艺术行为,还是低俗的炸弹投放,首先要吸引最广大数量的眼球、引发最大范围的传播,这本书做到了!

从 《豆瓣》的数据就可一目了然。(《豆瓣》书籍所列同名有各不同版本,均抓取最大数值)

确实,作家 莫言 诺贝尔得奖作品,数值只是《人生海海》的1/3,作家 金宇澄 茅盾文学奖作品 《繁花》源于网络文学,也还是比不上 《人生海海》,更别说《人生海海》才 “ 出世 ” 不久,而另外两部问世很久,且销量中也有得奖因素。

当然,每一部作品,孰高孰低,无法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评判, 诺奖、茅奖都出自专业评审团,属于殿堂级作品,从文学艺术性,到社会价值,肯定是好作品。

所以,孰好孰坏,哪一部文学作品,能触动你的心灵,才是关键。

不过,这三本书也有共同点,都记录了过去的时代特征,都是描述底层如农民或市井人群的吃喝拉撒,性事包含其中。

在乡间,在吃饱喝足甚至饿着肚子,在田间地头或走街串巷时,性事是和吃喝一样的谈资。《人生海海》里的人,对于少校的那个地方那些事总想聊个明白,是真实的乡村生态,没错,贯穿整部小说的故事线,是上校的那个部位。

故事发生在浙江山区富春县一个叫做双家村的地方,山上有两百年的观德寺,山下是几百年的村庄和弄堂,老祠堂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人口稠密,典型的江南山村和民风。

男主角 蒋正南 生于1918年,2014年12月去世, 96 高龄。

13 岁学木匠,太聪明了,一年就能做出像样的壁橱碗柜。

1935年 17 岁被国民党招去当兵,赴江西前线围剿中央红军,龙岩一战成名,后来国共合作就打鬼子。

1939 年 21 岁,因父亲惨死,返乡奔丧,是离家后第一次回乡,已是堂堂大营长。返回前线后受了伤,在医院疗伤期间,开始无师自通地当起了医生,因为太聪明,看着看着就学会了。

1940 年开始正式当军医,救死救伤无数,以至于用别人送的金子打了全套手术器具,人称 “ 金一刀”。之后,在一次救了军统女特务姜太公后,被逼加入军统,以开诊所为掩护开始杀奸除鬼,并周旋于女鬼佬间刺探情报。

1943 年由于手下被汪精卫特务收买,他的小组被捕杀,上校被抓,关押在湖州长兴山里的战俘营劳改,挖煤,别的班头被塌方掩埋,不知道是因为有他在,因此连他所在的那个班组都受到老天的庇护,反正他是幸运地躲过一劫。

1944 年春节前,上校被头号女汉奸接到北平,被圈养成她的玩物受尽糟蹋,并在少校的肚皮上绣上了令他一生为此受辱受苦的标记。

1945 年日本投降后,他被国民党关进监狱,上海的女特务姜太公偶遇老保长,于是派老保长去北平救他,于是上校从监狱回到前线再当军医,他就没想要再活着。正值国共第三次内战,在东北抚顺 “ 金一刀 ” 的威风又重振战场,救死救伤无数。

1946 年秋,因为救人一命,上校收了国民党长官太太赠送的猫,自此结下猫缘,而猫,也成了后面故事中改变事态走向的关键点,我常想,假如没有猫,或者上校的心不为猫所动,他的人生又会怎么样呢?

1948 年,他所在的国民党部队边打边撤,退到江苏镇江。在这里,遇上19 岁的女主林阿姨。

一天夜里,他被绑到大别山区给解放军首长做手术,救了共产党的首长,按当时的形势他应该直接就投诚,但因为放不下猫,他还是返回了国民党部队。后来这支部队弃暗投明起义投诚,他本来因为部队不能养猫是要选择回家的,巧的是,正好他救的大首长接管这支部队,于是他不但留了下来,还跟着大首长收复长江南北,还在解放后雄赳赳地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并在朝鲜战场与林阿姨重逢。

1952 年 5 月,在一次转移中,林阿姨借宿的房子被敌人飞机爆弹击中,上校不顾死活冲上去救出了林阿姨。

朝鲜战争结束,两人回国,上校立功受奖成了英模,但他拒绝和林阿姨结婚,后林阿姨中了内科主任的诡计,向组织举报上校强奸了她。本来英雄典型是受保护的,只要他和林阿姨结婚,就能啥事没有,但他坚决不肯,情愿被开除军籍、失去一切荣誉,遣返老家。

他回到老家双村,和我父亲重新过起了昔日好兄弟的日子。他医病助人,和虔诚信佛的母亲相依为命,养着两只猫,除了时不时被村里不懂事的小屁孩叫几声绰号,广受乡里乡亲的尊重,直到 1967 年的端午节。

红卫兵斗 “ 四类分子 ” 开始了,上校被抓起来,以小瞎子为首的一群小赤佬,想乘机窥探上校那个地方的隐私,上校忍无可忍,割断小瞎子舌头挑断他手脚筋腱,连夜出逃。

1968 年夏天,村里慢慢谣传 “ 上校是鸡奸犯 ” !“ 我 ” 私塾出身的爷爷不能容忍这样的谣言对我们家的侮辱,竟然 “ 我 ” 跟踪父亲,找到了上校藏身的地方 ,上报了公安局!

10 月,上校被押回我们县里。

1969 年5月,公判大会,上校被宣判为女汉奸的 “ 床上走狗 ”,小瞎子父亲那帮人故意冲上台去要扒下他的裤子看他的秘密,于是,上校疯了。

于是,疯子犯人被退回村里,村里派“ 我 ” 父亲照顾他。上校的母亲被判刑。

1970 年初,出狱的林阿姨听说了上校的事,找到双村,把上校带走去看病。

林阿姨怎么也坐牢呢?现在来说一下林阿姨的故事。

1930年出生于上海青浦朱家角桑村。

7 岁时,阿爸、姆妈、二哥、姐姐同一天被日本鬼子飞机炸死,只剩下她和 15 岁的大哥相依为命。

她 9 岁,大哥离家去当兵, 12 岁才收到大哥的音讯,牺牲于一年前的长沙保卫战,她发誓要杀鬼子。

15 岁参加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学习做护士。学习结业前,日本投降了!一下子家仇国恨无处可去了!上司跟她说接下来要打共产党,她拒绝,上司却威逼强奸她。9 岁就开始独立求生的她怎么会坐以待毙,她砸昏上司,逃到上海,先是流浪,后来到医院做护士。

1949年3月,她被国民党抓壮丁,拉到江苏镇江部队当护士,于是 19 岁的她,遇到了 31 岁的少校,开始暗恋上校。不过两人还没来得及相互熟悉,部队被共产党收编,上校跟着大首长上了前线,先赶走国民党,再去抗美援朝。

林阿姨继续在医院工作,解放后因为表现出色,被派去上海二军大学习麻醉师,但还没毕业就爆发了朝鲜战争,于是她也去了朝鲜战场,在战场上和上校结下了深厚情谊,她全身心爱上了上校。

朝鲜回国,林阿姨想着应该和上校结婚了,可是上校拒绝,应该也是不想害了她,但不明真相的林阿姨受小人挑拨后上告组织,最后,上校被打回老家,而林阿姨也不堪人言在一年后转业到上海一家医院,但坏影响一直缠着她,她也逃不过每次运动都拿她开刀,上台挨斗,下放劳动改造。后来总算回到原单位,却是做勤杂工。

1964 年她被人栽赃,开除公职,去安徽白茅岭服刑 4 年,直到 1968 年刑满释放,才回到青浦朱家角的老家,以行医和养蚕为生,直到 1970年初知道上校出事,找到了双家村。

这对苦命的鸳鸯,在这种情形下重逢了,可是,男的根本不认识女的,成了武疯子。

林阿姨把上校带走一年多后回到村里,上校已经从原来见刀就抢、抢了刀就捅肚子的武疯子,变成了乖乖听话的文疯子。

两人申请结婚,又接回因包庇罪刑满释放的上校母亲。从此,林阿姨精心照顾这一老一小,深得乡亲们赞许。

1972年下半年,上校母亲去世。林阿姨带着上校和两只猫辞别乡亲,返回青浦老家。

从那时候起,40 岁刚出头的林阿姨,和大她12岁的上校,这对中年夫妻,开始了不被人打扰的太平日子,林阿姨做赤脚医生,上校画画、养蚕,林阿姨活成了老母亲,上校越活越少年。

80 年代后期,林阿姨被政府平反,得到了离休待遇,有了退休金,两人的日子好过起来。

“ 我 ” 。小时候就认识上校,最后,又亲手送别上校和林阿姨。

因为 “ 我 ” 父亲和上校同年同月生,又是好得一根烟都要掐断分头吃的关系,所以 “ 我 ” 从小就认识上校。

“ 我 ” 9 岁,吃到父亲从少校家带回来的蹄膀骨,开始对少校有好感。

“ 我 ” 11岁,亲眼看到上校怎么救 “ 门耶稣小爷爷 ” ,而且救活了之后,还给了小爷爷 10 块钱让他去买耶稣像。当年的 10 块钱是什么概念?买一缸猪肉腌上,够一家人吃一年,从此 “ 我 ” 看上校的眼光不同了。

后来, “ 我 ” 开始跟父亲一起去上校家,一边蹭吃,一边听上校讲他的故事,将近三年时间,上校成了 “ 我 ” 心目中的英雄。

“ 我 ” 14 周岁,也就是 1967 年的端午节,上校被红卫兵斗,当晚上校用手术工具伤了小瞎子后带着老母亲出逃。

1969 年春节,“ 我 ” 爷爷告密的事泄露出来,导致全家成了全村公敌,为了求生,“ 我 ” 被父亲送上了偷渡去西班牙的远洋轮船。

“ 我 ” 16 岁被逼离乡,在异国他乡过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 我 ” 先落脚在巴塞罗那的一个皮鞋工厂里,足足干了 6 年没有得到一分钱,所有工钱都用来偿还蛇头。

所幸,入得工厂后,就和大 “ 我 ” 2 岁的女师傅相识,深得她的照顾和教导。女师傅出生于高知家庭,也是被红卫兵害得家破人亡、以身体为代价偷渡出来。

后来我们俩结婚,并且搬到马德里,想在一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我们开店,没想到日子刚有点像样儿,“ 我 ” 和妻子开着二手车去进货,路上出了车祸,妻子和肚中的孩子当场死在“ 我 ” 怀中。

“ 我 ” 到处流浪,身上带着妻子的骨灰,靠捡垃圾过活。

三年后,“ 我 ” 遇到了现妻,才安定下来,从此生儿育女。

1991 年的春天,“ 我 ” 终于攒够一张机票钱,第一次回到离别 22 年的家乡。

都死了。爷爷在 “ 我 ” 走后没几天自杀,二哥二嫂也相继死了,后来母亲也死了,而大哥又远嫁深山。照 “ 我 ” 父亲的讲法,是因为家里有鬼,他怕死了这些鬼要害他的后代。

这一次 “ 我 ” 还遇到表哥,并得到启发,开始做垃圾国际贸易。

“ 我 ” 也第一次去看望了在上海青浦朱家角的林阿姨和上校,并且听林阿姨讲了她和上校的经历。

1996 年,“ 我 ” 第一单生意获得成功,又第二次再去探望林阿姨和上校。从此,每次回国都去看望他们。

“ 我 ” 的生意也遇上了国家经济腾飞的年代,后来越做越成功,甚至还去了人民大会堂参加侨胞联谊会。

2001 年, “ 我 ” 父亲去世,临终遗言要 “ 我 ” 帮小瞎子医手。

2014 年 12 月, “ 我 ” 独自一人送走了 96 岁的上校和 84 岁的林阿姨。算起来 “ 我 ” 和林阿姨、上校,像亲人般一起走过了 23 年, “ 我 ” 从出走时的 16 岁少年到 61 岁,儿孙满堂, “ 我 ” 这辈子也够幸运的。

小说还有几个很关键的人物, “ 我 ” 父亲,老保长, “ 我 ” 爷爷,一号坏蛋小瞎子,其父老瞎子,而这些人的语言和情节,多数围绕着上校裤裆下的秘密展开。

还有几个辅助人物,比如跷脚阿太,门耶稣小爷爷,红卫兵胡司令, “ 我 ” 童年伙伴野路子,表哥等。

当然,还有上校的两只猫!猫,暴露了上校的行踪。

这部小说,前前后后、颠来倒去、插播直播、虚实相间、时空切换、跌宕起伏、高潮叠加。小说共分三大部二十个章节,每一大部,作家都埋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 “ 雷 ”,像 “ 套中套 ” ,又像 “ 碟中谍 ” ,又像作家故意把一副已经做好的牌,筒子、条子完全翻乱了,让你兜一圈摸一张、再兜一圈再摸一张,可是摸了好几圈,你想要的清一色还是七零八落。读着读着,你甚至会拍一下桌子,叫起来,作家怎么想得出这样一个梗!!

一部小说,通常来源于作家从民间收集的故事。民间的故事太多了,是个 “ 人 ” 就有故事,作家要进行嫁接、组合、改编、再创造,在心里编好了,又要怎么讲呢?怎么讲,是关键,因为讲得不好,那么再离奇的故事也变成一锅温吞水,何来拍岸称奇之快。

#######这部小说,颇有 “ 草蛇灰线、伏线千里 ” 之势。

真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就是高级匠人,他们和陶瓦匠其实是一样的,做出来的产品就像真的一样,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就像是你周围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所以,只要人类存活着,就需要有作家,由作家来记录人类的生活,虽然不是你我的人生,却 “ 写意 ” 了每一个人的故事。

小说时间跨度近百年,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因为这一段历史本身就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我甚至怀疑作家的原稿,要比成书更厚,可能在出版前进行了大量删减。

当我们在阅读一本小说时,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跃然纸上,这一页他们在欢笑,下一页他们在奔跑忙碌,翻过一章,他们又冷若冰霜各奔东西,甚至有时候读得不耐烦了直接翻到结尾,我们立刻轻而易举地知道人物的命运和最终结果,而人物自己呢,他们哪里晓得自己身在何处、接下来要去哪里,作家犹如人物的上帝。

是个好故事。

那作家想说明什么道理呢?

简而言之就是,人生实苦,但活着胜过一切,并且,能让人活好生活的,终究是内心的良善。

书面经典表达: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不过,我想说,这本书唯一的缺点是,作家在书中出现了 “ 点题 ” 的干扰 ,似乎是个败笔。要知道,只要作品是真诚的,而不是牵强的,读者是能读懂作者的意图的,或者说,不同的人,领悟的点不同,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我领悟的就是,人生海海,无怨无哀。

( “像一棵开花的树” 原创文,图片来自网络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