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結構性思維--“金字塔”(結構性思維1)

其實萬事萬物都是一種結構體,結構不同生成的“事物”也不同,就象“同素異形體”的鑽石與石墨,都由碳原子組成,但一個原子間緊密相連、一個是層狀分散,最終形成的質觀:一個堅硬閃光、一個鬆軟黑膩。所以結構非常重要。

一、什麼是結構性思維?

結構性思維,是指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從結構的角度出發,利用整體和部分的關係,有序地思考,從而更清晰地表達,更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其實這定義的本身也是一種結構:幹什麼用、怎麼用、用的結果。這是一種整體定義法,你也可以用拆分定義去理解:結構(有序搭配或排列)+思維(有意識的人腦對客觀的反應)。



有意義、有“生命“的客觀事物都是一種有序結構,反映“客觀事物”的思維也一樣,“有序“纔有意義、有旺盛的“生命“氣息,就象藝術品。所以思考會有“思維模型”;做事會有“方法論“。

學習使用結構性思維也是一種進化思維的方式或向高級思維的過渡。就象孩子玩積木,先自玩(隨意、效果差)、接着跟着圖紙玩(“結構“~各種基本形式;效果好;熟練了然後進入下一階段)、最後拋開圖紙玩(昇華、創造)。任何學習、進化都是這種規律:自玩、模仿、創造。

二、結構性思維的典型--“金字塔”

要學就學典型。“金字塔”模式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麥肯錫(著名管理諮詢公司)工作過的女諮詢顧問芭芭拉·明託在她所著《金字塔原理》中總結出來的一種寫作方式,但也無比適合結構性思維模式。

芭芭拉是公司的寫作顧問,她指出寫作的組織原理應該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人的大腦天性喜歡問“爲什麼“,從上到下追問。而文章的主要思想也總是從次要思想中概括出來,這就必然導致文章中所有思想的組織結構的理想型就是“金字塔“式。

在這種結構中,思想之間的聯繫方式分成縱向與橫向兩種。在縱向中,任何一層次的思想都是對下一層次思想的總結;在橫向中,多個思想因一個共同的邏輯被並列在一起。(橫向與縱向的組織原理在續篇中寫。)

由於“金字塔”式思維結構太典型、太通用,所以通常將它等同於“結構性思維“。



三、“金字塔”結構思維有四大核心原則

結構性思維的四大核心原則,分別是結論先行、分類清楚、排序邏輯及上下對應。


1、爲什麼要“結論先行”?

1956年美國科學家米勒通過實驗發現:

多數人只能記住7個左右信息,而且通常是開頭和結尾記得比較牢,中間的部分被忘得很快。同時他也特別指出,大腦比較容易記住的是3個,最容易記住的是一個。(《神奇的數字7±2》)

所以結論放在開頭,對方更容易記憶你想要表達的主題,並理解後面所表達內容的目的。

2、爲什麼要“分類清楚”?

分類就是分門別類,就是按一個合理標準,比如時間、方位、大小等,對一個整體進行劃分。“清楚”就是清晰、有條理,不重疊、不遺漏。

從分析的角度看,分類清楚有助於儘可能地考慮周全,從相關各方面去審視與分析。

“分類清楚”有個方法論,叫“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首字母的縮寫,意即“相互獨立,完全窮盡”。這也是芭芭拉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

3、爲什麼要“排序邏輯”?

“排序邏輯”是指整體的各部分之間擺放標準合乎邏輯。這是客觀規則的體現、也是人腦思維自我訓練的一個要求;就象春夏秋冬、數字從0到9。這樣經過訓練的大腦也更容易理解,也體現一種意義。

4、爲什麼要“上下對應“?

“上下對應“就是上一層級和直接的下一層級之間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或從屬關係。從結論先行的角度來講,通常上一層級是果,下一層級是因,下一層級從屬於上一層級。

“上下對應”有兩種關係:“上”探索“下“叫因果;“下“支撐“上“叫歸納。上下對應也是人腦的天生反應,即在提出一個觀點的時候,對方腦海中會自然閃過一個問號“爲什麼”。所以做到“上下對應“就能更好地說服對方接納我們的觀點。“上下對應“也是一種有知識、有邏輯的體現。

“金字塔”結構模型,你可以把它當作一個思維模型,也可以當作一個方法論去使用。

2010100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