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資治通鑑》[743]| 司馬師有本事,但他屬下的謀士與將領更厲害


【資治通鑑白話文】

司馬師向光祿勳鄭袤詢問禦敵之策,鄭袤說:“毌丘儉善於謀劃但看不清形勢;文欽有勇而無謀。如今大軍出其不意地進攻,而江淮地區的士卒,銳氣是不能持久的,您應該深溝高壘以挫其銳氣,就像當年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略。”司馬師稱讚這個計策好。



司馬師任命荊州刺史王基爲行監軍,借用符節,統率許昌軍隊。王基對司馬師說:“淮南叛亂,並非人心思亂,而是毌丘儉等誑騙脅迫,士兵們懼怕被誅,所以暫時屯聚。如果朝廷大軍一到,必然土崩瓦解,毌丘儉、文欽的首級,用不了一天就會懸掛在軍營大門了。”司馬師聽從,任命王基爲先鋒,既而又下令王基停止前進。

王基認爲:“毌丘儉等舉大軍,足以深入作戰,卻久久不前進,這是他們的矯詔騙局已經泄露,軍心懷疑。我們如果不展示威力,收拾民心,卻困守不動,給人一種畏懼怯懦的印象,這不是用兵之道。如果毌丘儉、文欽裹挾周邊人民入伍以擴大勢力,而他們所佔據的州郡之中有我們將士的家眷,會使得我們的將士產生異心;那些被丘儉等所脅迫的人,因顧慮自己的罪行嚴重,也不敢再回來;這就是置兵於無用之地,又促成了叛亂犯罪之徒的出現。假如吳國乘機進犯,那麼淮南地區就不屬於我國所有了,譙、沛、汝、豫等地也會危險而不安定,這是戰略的極大失誤。大軍宜速進以佔據南頓,南頓有大邸閣糧倉,儲存有足夠大軍支用四十天的軍糧。如此,保住堅固的城池,乘機積累糧食,先聲奪人,這纔是平定叛賊的關鍵。”

王基反覆要求,司馬師才聽從,於是進據㶏水。

閏正月一日,司馬師進抵㶏橋,毌丘儉部將史招、李續,先後投降。

王基又對司馬師說:“‘兵聞拙速,未聞巧之久也。’(引用《孫子兵法》,意思是簡單直接,速戰速決,不是拖延時日,自以爲可以有什麼奇謀巧計。)方今外有強寇,內有叛臣,如果不速戰速決,則事態發展不可預測。大家都說將軍應該持重,持重是對的,但停止前進,卻是錯誤。持重,不是不行動,而是不要給敵人侵犯的機會。如今自保壁壘,將地方物資讓給敵人,自己反而從內地遠運軍糧,不是好計策!”

司馬師還是不同意。王基又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他們奪到手對他們有利,我們奪到手對我們有利,這是《兵法》上的‘必爭之地’。如今的爭地,就是南頓!”

於是進軍佔領南頓,毌丘儉也從項縣發兵來爭南頓,軍行十餘里,聽說王基已經先到,毌丘儉於是又撤兵堅守項縣。



【點評】

王基引用了三處《孫子兵法》:

“兵聞拙速,未聞巧之久也。”意思是,速戰速決,不要拖延,自以爲可以有什麼奇謀巧計。

《孫子兵法》雲:“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衝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其中,“爭地”,就是必爭之地,凡是糧倉、戰略要衝等地,都是爭地。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這一句爲人們所熟知。

鄭袤主張深溝高壘,王基主張速戰速決,兩人意見相左,誰的正確呢?

先說一下“散地”與“死地”。《孫子兵法》雲:“諸侯自戰其地,爲散地;散地則無戰。”在自己家門口打仗叫做“散地”,因爲光想着保護自己老婆孩,部隊沒有啥鬥志。“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爲死地;死地則戰。”只有拼命才能活,不拼命就得死,這種地方叫做“死地”,在“死地”想啥都沒有用,就得玩命。

上一章我們提到了曹魏制度:一是異地戶籍駐防,二是家屬人質都要扣留。讓你去陌生地方當兵,就是避免人在“散地”心裏牽掛多;讓你去邊境的“死地”當兵,如果敵人入侵你投降,那你家屬就會被殺掉,你只能拼命。曹操把《孫子兵法》“散地”與“死地”制度化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鄭袤的意見是對的,堅壁不戰,時間拖得越久,對面的“叛軍”就越會顧忌家人安全,從而軍心動搖。

然而,對於南頓這樣的糧倉,事關軍事供給,決定能打多久,所以是“爭地”,必須拿下!王基“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王基冒着違抗司馬師命令的風險,迅速率軍搶佔了屯糧重地南頓。這是平叛最關鍵的一步棋,至此,毌丘儉、文欽由軍事主動變爲被動。從這個意義上,王基的做法也是正確的。

我們發現,司馬師有一個很大優點,那就是善於發揚軍事民主,每次作戰都徵求屬下意見,這與剛愎自用的諸葛恪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次淮南平叛,對於鄭袤和王基的意見,實際上他都採納了。在整體戰略上,他堅持了鄭袤的深溝高壘,避而不戰;在局部作戰,他又充分授權給王基,出其不意地佔領“爭地”南頓(雖然說王基自作主張,實際上也是基於司馬師對他的信任)。

打仗最怕的就是對手不犯錯誤,司馬師已經立於不敗之地,而毌丘儉、文欽是沒有什麼勝算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