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乾貨】爲什麼我們這麼忙,仍然擺脫不了貧窮?

去年3月,一個名爲996ICU的項目衝上了熱搜,而這個項目的網站頁面上,發起人這樣寫到“什麼是996.ICU?工作996,生病ICU。”

996.ICU諷刺的是那些過度加班,工作從早上9點開始,直到晚上9點下班,每週工作6天的現象,而這樣過度的加班是以身體健康爲代價的。

這個網站短時間內迎來了無數人的點贊與支持。4月,人民日報還針對“996工作制”發表了評論文章《強制加班不應成爲企業文化》。

回顧近百年人類科技發展史,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最大變化是生產力的提高。在現代科技所製造出來的工具幫助下,我們可以用3個小時就完成原本需要花費1天時間才能完成的任務。

然而,可悲的是,我們的雙手、我們的時間仍然沒有得到解放,相比以往,我們好像越來越忙了。

縱觀人類發展史,在狩獵時代,人們的工作節奏通常是狩獵兩三天,然後休息兩三天;而到了農耕時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則是我們祖先的常態。

然而進入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絕大多數人平均每天需要工作12個小時,每週至少工作60個小時,遠超正常的每天8小時。

甚至,某些人還被要求全天24小時隨時在線。


社會學家鄭也夫曾說過:“這是一個千年未遇的大時代,大家的溫飽都解決了,可是我們卻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焦慮,這太不可思議了......”

1930年,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道“100年後(即2030年),人類會因爲無所事事而煩惱”。

然而,如今看來,這一言論是不現實的,別說能夠做到無所事事,只要能正常的朝九晚五,相信很多人都能從夢中笑着醒來了。

事實上,科技的發展,帶來的變化之一是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而這意味着在上個世紀原本需要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我們現在可以用半天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能完成。


而詭異的是,據調查顯示,美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出現過短暫的工作時間減少外,至今,人們的工作時間正逐漸延長。

不僅是美國,與上一輩人相比,工作時間延長,還出現在日本、中國、印度、泰國等國家。

在我國,996幾乎成爲人們的工作常態。

另外,忙是一回事,更令人不解的是仍然有很多人的收入僅僅足夠日常的生活開銷,或許稍有盈餘。但面對高昂的房價,這些少許的盈餘那就不足爲談了。

近幾年,新媒體興起,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關注了一些媒體大號,看他們的文章,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種忽然覺得月入過萬甚至年入百萬的人很常見的感覺。每次看完,都有一種焦慮感、緊迫感,甚至挫折感。

然而,與這些通過製造焦慮割韭菜的媒體大號相比,更爲真實的一面是,在中國,大多數人的收入都處於被平均的狀態。

那麼,我國真實的收入水平是怎樣子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上半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爲15666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爲8069元,也就是說,農村居民,今年上半年每個月可支配收入僅爲1300多元。這纔是大多數的真實收入水平。


這顯得很不合理,不是嗎?忙就算了,爲什麼還沒有擺脫窮。

當然,對於貧窮的定義,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如果按照世界銀行在2015年宣佈的標準,那麼貧困線就是每人每天生活支出僅1.9美元,也就是人民幣13元。

不過,在房價高昂、物價也較高的一二線城市生活的小夥伴,相信沒有人會覺得月入5/6千就屬於富有的狀態了,更何況還有很多是5千以下的,每月除去衣食住行的花費外,所剩不多。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爲什麼我們這麼忙,但還沒有擺脫貧窮呢?

第一、反生產力效應告訴我們,技術的發展不一定能省時。

正常來說,科技的發展,工具的發明,主要是爲了幫助我們提高效率的,但是事實上,很多科技看起來雖然省時省錢省力,但在進行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後,你會發現其實一點都不省。

這種現象,澳大利亞的一名哲學家 Ivan Illich將其稱之爲“反生產力”。用來指那些發明的工具,本來是爲了提高效率;但越往後,卻發現越阻礙效率。

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

但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不少這樣的現象。

比如,PPT的出現,本來是爲了幫助表達,然而到了現在,你會發現,用在PPT美化上的時間遠遠比思考和撰寫內容要多。導致了原本我們只要一個小時通過一份簡單的手稿就能完成的任務,卻要花費一天的時間來做PPT。甚至不知何時起,PPT做的漂亮與否成爲了職場加分項,而不是核心的邏輯表達能力。

又比如,手機的出現,既是爲了方便我們與親朋好友等異地溝通的,也是爲了方便我們查閱資料以及學習的。然而,你會發現,無論上班,還是下班,手機都成爲了與工作連接的一部機器,隨時隨地,你都可能收到上級安排的工作任務。此外,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少了,有時候,明明對方就坐在對面,只要一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問題,卻要通過手機花費長時間用一大段文字去表述。

這就是“反生產力”現象。我們原本期待能夠幫助提高效率的工具,最終卻導致我們的邊界也被打破,吞噬了我們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第二、“內卷化”導致的激烈競爭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這麼一段對話,中央電視臺記者曾到陝北採訪一個放羊的男孩,留下這樣一段經典對話:

“爲什麼要放羊?”

“爲了賣錢。”

“賣錢做什麼?”

“娶媳婦。”

“娶媳婦做什麼呢?”

“生孩子。”

“生孩子爲什麼?”

“放羊。”

這就是“內卷化”的經典解釋。

“內卷化”是上個世紀60年代末,一位名爲利福德·蓋爾茨的美國人類文化學家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的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長期以來,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的自我重複。

換句話說就是陷入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簡單重複地幹同樣一件事情,沒有進步的輪迴狀態。

內卷化是導致我們窮忙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加班現象越來越普遍與內卷化有分不開的關係。

這又怎麼理解呢?

比如,在一個團隊裏,每個人的工資水平差不多,大家都準時上班,每天工作8小時,準時下班。其中有一位想多賺點,於是開始每天加班一小時,並且在老闆面前永遠表現出自己可以爲工作犧牲一切的態度。這些老闆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並跟大家宣佈,以後的工資要根據每個人的表現來發放。


於是,這位積極的員工每月能多拿點,然而,老闆絕對是不會拿超出原本的總工資預算的錢去作爲獎金髮放的,所以,這意味着其他人都只能少拿了。

無奈,爲了保證原來的收入不減少,其他員工只能效仿,最後,變成了你追我趕,而實際上,這樣的競爭導致了我們的收入下降了。

所以,薛老師曾在奇葩說裏說過一句很現實的話“讓你996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996的人。”


第三,商家制造的“消費陷阱”讓很多人深陷其中!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到過“生活要過得精緻”“生活要有儀式感”的言論。

又或者,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廣告“你的同齡人都考了XXX證了,你再不考就要落伍了”“30天考XXX證,月薪過萬不是夢”等等。

又比如,已經有小孩的家長,會聽到某某小孩都上了補習班,你家小孩再不去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每次聽到這些,是不是都會有一種焦慮感和緊迫感呢?並且一不小心就衝動消費了。

這些都是商家所製造的“消費陷阱”。

而且,我們往往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很容易掉進這些“陷阱”之中。

在網上,曾有網友評論道“明明我們早就解決了溫飽問題,卻一直陷入商人給我們佈置的消費陷阱中,好似我們的思想,不是由我們控制的,而是由周圍的環境以及更高層的思維所控制的……”

《飽食窮民》這本書中也講述了大量的真實案例,向我們展示了很多人拼命加班賺錢,卻永遠跟不上自己的慾望增長,最終陷入窮忙的狀態之中的故事。


第四,風險意識的缺乏!

比如在健康方面,有一句比較流行的話叫“一病窮三代”

雖然這話或許有點誇張,但也的確存在很多因爲治病,花光積蓄的案例。

事實上,如果能夠定期體檢,很多疾病是能夠早期發現的,而相信大家都知道早期和晚期治療,所需的費用,以及治療效果都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比如癌症,如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很多都是能夠治癒的,並且所需要的費用並不高,而晚期,則只能通過各種手段儘可能延長生命,而且需要高昂的治療費用。

另外,給自己買健康險也是一種風險的防範。

當然,這個視頻不是說讓你一定要買保險,而主要表達的是要有風險意識。

而這風險意識,也不僅僅是在健康方面,還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工作上,如果只是日復一日幹着重複的事情,不思變,說不定哪一天企業裁員,自己就首當其衝了。而如果在空閒時間裏好好學習多一門技能或者在本領域繼續深耕,那麼不管外界如何變化,可以保證的是自己將不會是第一批“被優化”裁掉的人。

在21世紀的社會,每個人既是獨立的個體,卻又不孤立。在社會上生存,必定免不了面臨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挑戰和誘惑,很多時候,如何正確處理來自環境中的影響,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你的內心真正追求的是什麼?該如何直視自己內心的慾望?爲什麼會陷入窮忙中?又該如何擺脫?你缺的是毅力,還是自律,亦或是其它,如果不想清楚這些,最後,我們很可能會像是一個陀螺,在慾望和泡影中永不停息的旋轉。

參考資料:

虎嗅:窮就算了,爲啥我們還越來越忙?

B站:國內工資真相!來看看你的收入在哪層?

國家統計局:2020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