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超級 30》,嘗試理解印度社會民情

19年10月在簡書記錄了一篇印度電影《超級 30》觀影體會,一直是讀者不多,更是沒有朋友評論。友友微雲一抹前兩天留言,說是看了這部電影有些感動的。我對她的感動有些不理解,回憶了一下故事情節,感覺彷彿錯過了電影記錄的一些人間苦難,只記得電影的誇張。昨晚有空再次找來電影,今天下班又從頭至尾的看了一遍。仔細分析,這部電影確實是有不少淚點,我在觀影時,卻有些莫名的喜感。細找原因,是我對印度的社會民情不是很理解。

例如,開始時主角阿南德收到劍橋的錄取通知書,父親爲他四處籌錢,還想去申請教育貸款,沒有湊夠。愁困交加之際,一個雨夜,父親還去世了。阿南德沒有去成劍橋,推起自行車,做起了小生意。電影中,這個故事發生在90年代。我是90年代初開始工作的,當時月工資只有70多元,整個中國也很窮。在當時的中國,不要說,劍橋的錄取通知書,即使是被國內中專技校錄取了,如果家裏沒錢,親戚朋友鄉親鄰里多會主動的湊錢。即使是沒有父母的孤兒,也會有村裏長輩主持把人送到學校。當然,銀行貸款是沒有的。我也有同學朋友申請國外大學,被錄取的。去美國的飛機票,一萬多,還沒有打折。多數人家是沒有的。湊夠一張單程機票就去了,到美國勤工儉學就是了。有對象的更方便了,可以帶家屬的,兩人一起去一起打工,到美國生活更安定些。想找對象的,就更是搶手了。這是劍橋的錄取通知書呀,在印度,竟然沒人知道它的價值。

再比如,阿南德到大學圖書館查資料,被趕了出來。發表論文後,返回圖書館炫耀。作爲一箇中國人我的理解是,但凡別人問你名字時你的態度好些,別人也不至於。以我對中國圖書館的瞭解,只要你是真喜歡看書,管理圖書館的人一定會把你當成知音的,即使有一兩家特殊些,找個三四家一定會有人把你待若上賓。我是真心開不慣印度人把免費享受資源,看成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甚至把貧窮當成一種正義,不知道相互扶持,窮橫窮橫的。

至於後面的情節,我也是靜心看完的。阿南德從數學家,轉身成了教育家,再轉身又成了社會活動家。據說,是按照真人真事改編的。

30個窮孩子,通過阿南德補習班,全部考取了印度最好的私立大學。我一點沒有感動,學費怎麼辦,劍橋都沒人投資,還是都回去賣脆餅吧。看着孩子們被錄取後眼中流露出的欣喜,我真的有些心痛。

還是想引用19年觀影體會中的那句,“無論如何,一部談教育的影片在印度能大賣,說明印度這個國家還是充滿希望的。”

祝福印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